调经方第一节调经止血3

先期饮

《浙江中医杂志》

先期芍麦栀子芩,大黄升麻泽泻苓;清热凉血急治标,经净五日服方灵。

组成:白芍12g麦冬12g山栀10g黄芩10g大黄3g升麻3g泽泻9g茯苓15g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月经先期证属血热妄行者。症见月经提前,量多,色鲜红,烦热口渴,大便艰难,小便短黄,舌红,脉弦数。

释方:方中黄芩苦寒清热,凉血止血,善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出血证,为君。山栀通泄三焦之火,凉血止血;大黄稍稍与之,既可泄热降火,与栀子相伍导热从二便出,又不致因其泻下而加重出血。二药助君清热泻火,为臣。茯苓、泽泻利水以泄热;麦冬、白芍滋阴养血,既能补邪热灼伤之阴血,又防苦燥分利之耗损;少量升麻升阳止血治其标,以上为佐。全方重在清热泻火,使热去血自安,血安经自调。

临证加减:可酌情加海螵蛸、茜草炭、棕榈炭、仙鹤草等加强止血作用。

举元煎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举元煎用参术芪,升麻甘草气虚宜。

组成:人参15g白术6g黄芪15g升麻2g炙甘草6g

功效:补气升阳,摄血固冲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证属气虚者。症见月经量多,或淋漓不止,色淡红,质清稀,面色晄白、气短懒言、质软无力,或小腹空坠,舌淡,脉细弱。

释方: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故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而清稀;气虚清阳下陷,故面色晄白、气短懒言、小腹空坠。

方中重用黄芪为君,黄芪甘温入脾,大补元气,益气摄血而兼能升阳;配以人参甘平为臣,大补元气,培补脾胃中气而兼能养阴。二药相须,具有强大的补气助元作用。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升麻气轻,升阳举陷。二者相辅,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佐。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纵观全方,乃宗《内经》“虚则补之”“劳者温之”“土位之主,其补以甘”的原则立法。据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化裁而来,用药更精炼,治疗主旨更紧扣健脾以治气虚之本,升阳以复摄血之职。

临证加减:如兼虚寒者,加附子、肉桂、干姜等。血崩量多,肉桂辛温动血,用者当慎;干姜宜改为炮姜,加强温经止血之力。兼滑脱者,加乌梅、文蛤收涩止血。如正值经期量多,加阿胶、焦艾叶、乌贼骨、炮姜炭以固涩止血;经期过长,日久不断,加炒蒲黄、益母草。以活血止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gm/8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