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
中药泡澡,顾名思义就是在水中放入中药,人浸泡其中。清朝外治大师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
汪永坚介绍,药浴是根据中医辨证,将选择的中草药煎成汤液,稀释后进行沐浴的一种水疗方法。“药浴类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操作简单,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选对药、按正确的方法使用便可。”
目前,药浴大多见于家庭或者是美容院。依据中医脏腑经络表里相通、内外循环的机理,药物透过皮肤、穴位等直接进入经络、血脉,通过物理效应与药物效应,发挥作用。对皮肤与神经具有安抚镇静的作用;缓解疲劳;调理脾胃活血化瘀;让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强身健体;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力;增强神经调节能力;补阳祛寒等。
泡澡时不可不出汗,也不可出大汗
中药泡澡需要注意什么?汪永坚提醒,药浴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合。“药浴前需请中医师针对自身情况对症下药,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跟风或者是擅自选择一些药物进行药浴。”
第一、泡浴前需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
第二、初浴时,水位应在心脏以下,当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汪永坚提醒,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因为出汗过多,容易导致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建议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故做好评估,预防是关键。”
第三、汪永坚提醒,严重心衰、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不建议药浴。另外,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选择接近体温进行药浴最佳。“建议上述人群药浴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同时沐浴时间不宜过长,20分钟左右为宜。”
第四、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继而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
第五、“为防止晕厥的发生,建议全身泡药浴过程中每5-10分钟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一次,循序渐进,慢慢适应;泡药浴时若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喝点温水;若出现不适且不适感日渐加重,应立即停止药浴。”汪永坚如是说。
中药泡澡五步骤,推荐三个保健浴方
汪永坚介绍,药浴主要分5个步骤。“首先用CC的水,将中药材浸泡20分钟;其次,开火将药材与CC的水一起煮滚10-20分钟;再把中药材的渣渣沥掉,剩下药汤;接着将药汤倒进浴缸加入适量的水,可适当加入姜母和米酒;最后,进入浴池中浸泡,注意至少需要浸泡20分钟微汗出即可。”
另外,汪永坚推荐了三种中药泡澡浴方。
第一、泡澡加菊花、桑叶、独活、升麻等,防治风热感冒。用鲜菊花、桑叶、15-30克独活、升麻10克左右,加水放入锅内煎沸2-5分钟,煎成汁水倒入浴盆,待其降至适宜的温度即可浴用。能疏散风热,防治头晕、头痛、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等症状。
第二、泡澡加葛根、伸筋草、丹参、鸡血藤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作用。用葛根、伸筋草、丹参、鸡血藤等50-克,加水熬汁,加水倒入浴盆,待其变温即可用。具镇痛、舒筋通络、清除皮肤老年斑和汗斑的功能,使关节更灵活,肌肉收缩力更强,不易疲劳。
第三、泡澡加二花川芎水,取桃花、杏花、川芎各50-克,浸泡20分钟煮沸,加水倒入浴盆,待水变温即可洗用,适用于面色无华、皮肤粗糙、干燥者。
本报记者吴晶晶通讯员于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