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中医抗病毒原理解析

关于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在武汉疫情爆发前就存在于世界各地,如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巴西、英国都在新冠病毒源头上有了新发现。根据媒体报道,西班牙流行病学专家证明,早在年3月份,西班牙就出现了新冠病毒的身影。巴西在污水源中查出了去年年底就有新冠病毒存活的迹象。英国牛津大学医学中心的高级副教授杰斐逊对媒体表示,早在中国疫情爆发前,新冠病毒就悄然存在于世界各地,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了。

不完全统计,可引起人体感染的病原体至少在种以上,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真菌等,还有各种寄生虫。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些病原体与宿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关系,比如大肠中存在的大量菌群,对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和免疫机能有重要意义。

21世纪初,一种被称为调节性T细胞的新的白细胞引起了免疫学界的广泛重视,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细胞对于维持哺乳动物免疫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调节性T细胞仅占人体中循环T细胞总量的10%~15%,但对于体内免疫反应的平衡极为关键。它们可以确保人体自身的组织不受攻击,还协助维护与消化道里共生微生物的和平共处(,P)。调节性T细胞就像体内的维和部队,可以避免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而产生过敏现象。研究表明,当人体摄入了微生物和寄生虫后,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就会上升,患过敏的概率就会下降。当使用抗生素等手段破坏了肠道菌群后,人体就可能引发各种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最近的30年,由于抗生素大量使用,工业化国家的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患有过敏症的比例高达20%甚至50%。资料显示,美国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超过了0万,每年花费的支出达到了亿美元,比花在癌症上的治疗花费亿美元还多。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种类已经接近种,还有40种疾病疑似与自身免疫有关。为了治疗过敏症,一些人试图把微生物请回来,有人甚至接种“蠕虫”,接受所谓的“蠕虫疗法”。

由此可见,单纯地防范病毒是防不胜防的,一刀切地灭杀病毒未必是妥当的,学会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共存,以及感染疾病后知道如何应对或许更为重要。在人体的设计中,肠道是微生物和寄生虫生存的合法领地,当它们不在合法领地而侵入到皮肤、肌肉、脏腑器官、骨骼、筋膜等其他部位时,就可能引发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迁延难愈的传染病治疗中,虫蛇类风药的使用有特殊的重要性,以下就从麻风病的治疗出发,谈一谈这个话题和相关的医理。

▼在麻风病的治疗中,民间疗法胜过大医家,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医理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部位在皮肤和周围神经,表现为皮肤斑疹、丘疹、溃疡、脱色和四肢肌肉无力、丧失知觉,面部溃烂、眉毛脱落是麻风病的常见症状。

麻风病的潜伏期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三国时期享誉文坛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日张仲景见到他,提醒他已经患病了,如不及早治疗到四十岁前后眉毛就会脱落,再过半年就会死去。那时候王粲只有二十岁,自己感觉身体很好,不相信张仲景的话。20年后王粲果然发病,眉毛慢慢脱落,最后死于麻风病。

麻风病在我国古代属于难治的病,不少名医大家治起来都非常费劲。例如,朱丹溪治疗一位患麻风病的妇人,包括四物汤在内的药剂前后吃了数百剂才痊愈。药王孙思邈被称为中医治疗麻风病第一人,据说治疗过余例麻风病人,治愈60多例,治愈率仅为10%。孙思邈认为治疗麻风病必须马上断盐,常吃松脂,一切公私物务全部抛弃,而且麻风病痊愈后要终生不行房事,否则会重新发作。由此可见孙思邈对麻风病的治疗效果并不好,不仅治愈率低,而且稍有不慎就有复发的风险。李东桓曾治疗过一个麻风病人,患者整个脸部奇痒难耐,眉毛全部脱落,连长胡须的地方也被波及,李东桓用针刺期中穴,挤出恶气,脸上的臃肿才渐渐减轻,他建议病人只吃蔬菜,要粗茶淡饭,他治疗的思路是“破血去热,升阳去痒”、“泻心火、补肺气”(,P-),显然李东桓也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孙思邈、朱丹溪、李东桓都是我国古代一等一的大医家,对麻风病的治疗都有明显的无力感,可见麻风病确不好治。

麻风病在今天仍是难治的病,现代医学界主要采取联合化疗的方式,疗程6个月到一年,症状严重的还可能需要延长疗程。

相比之下,我国民间土法治疗麻风病的效果却要好得多。例如,《朝野佥载》记载,泉州人卢元钦感染了麻风病,整个脸部都发生了溃烂,只是鼻根还有一点好的皮肤,他听说蚺蛇肉可治麻风病,就抱着不妨一试的心理吃了五天,过了三个月,他的麻风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商州有个人也得了麻风病,家里人在山里搭了间茅舍让其居住,有一条黑蛇钻进酒缸死在里面,此人不知,天天饮酒不误,直到酒缸见底看到蛇骨才发现有蛇掉到里面,而他的病竟然好了。

有人或学会说,《朝野佥载》不是专门的医学文献,其记载的蛇肉治好麻风病的故事可能是道听途说而已。然而,分析表明,吃蛇肉治疗麻风病是符合医理的,《朝野佥载》的记载应该不是虚构。这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民间吃蛇肉治疗麻风是真实有效的方法,孙思邈、朱丹溪、李东桓等大医家为什么不用?二是为什么古代大医家治疗麻风病的效果不好?答案都与动物性风药的使用有关。

首先,孙思邈及后世的古代大医家,是很少使用有生命的动物药的。

孙思邈写过《大医精诚》一文,此文在传统中医人士心中的地位犹如《摩西十诫》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学习中医者,往往要先背诵此文,就像一些行业里授业前的宣誓动作一样。

《大医精诚》曰“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列。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这些话对古代中医人士的影响很大。受其影响,正规的传统中医几乎把不杀生入药变成了一种信念。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在各种民间的疗法中,用有生命的动物入药是非常普遍的。而在古代名医大家的处方中,却极少看到这种现象。孙思邈之前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了不少动物药,如水蛭、虻虫、蜣螂、鼠妇等;孙思邈之后金元时期的大医家李东桓以善用风药著称,却极少使用动物性风药。翻看李东桓所著《兰室秘藏》一书,可以看到里面的方子甚多,然而除了白僵蚕外似乎看不到其他动物药。由此可见,即便大医家们听说民间有吃蛇治愈麻风病的医案,也未必会采用其疗法。

其次,微生病原体感染的疾病,不用动物性风药往往很难有好疗效。

中医所谓的风药,是指行气力量相对较大的药物,包括植物性风药和动物性风药。常见的植物性风药有羌活、独活、白芷、防风、柴胡、升麻、藁本、荆芥、蔓荆子等,常见的动物性风药有全蝎、蜈蚣、蕲蛇(白花蛇)、乌梢蛇等。我国古人把虫作为动物的总称,“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故动物药又被称为虫类药。虫类药多具咸寒之性,且多归肝经,通常有攻坚破积、活血祛瘀、熄风定惊、搜风解毒之效。

动物药相对植物药,多了“动”的特性,行气之力未必很强,但是走窜之性强了很多。植物性风药的特点是行气之力强而走窜之力不足,它们能入特定经络行其经气,如羌活入太阳膀胱经、独活入少阴肾经、白芷入阳明胃经、柴胡入厥阴肝经,然能通行十二经者屈指可数,至于能够走筋窜骨、搜剔脏腑深处者更是难以见到。察象可知,普通的草木长在地表,而虫蛇可以钻入地下和石缝中,故要搜剔窍穴、筋膜、骨缝深处的风湿浊毒,唯虫蛇药可以做到。

风药的行气之力可以引领新鲜的血液突破瘀滞阻塞达到病所。新鲜气血达到之处,血液中的补体和抗体就会清除各种微生病原体。风药“祛风”的原理,实际上不是直接抗病毒,而是能够引领新鲜的气血达到病所。

微生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对中医来说属于“外风”的范畴。这类疾病有时特别难以治愈,因为微生病原体有极强的自我繁殖力,如果不能彻底清除,就容易复发。前文说过,细菌、病毒等微生病原体能够潜伏在体内未被清除,多是躲藏在免疫系统难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比如气血不通、痰饮堵塞之所。只用植物药难以彻底清除隐藏着窍穴、筋膜、骨缝深处和气血痰饮淤堵之处的微生病原体。一旦机体的免疫力下降,隐藏的微生病原体就会迅速繁殖扩张导致疾病的发作或复发。所以,不用动物性风药的大医家们治疗麻风病效果不佳就不奇怪了。

清代以来的近现代医家,对虫类药功效已有深刻的认识。例如,叶天士认为虫类药“灵动迅速,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风湿客于经络,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须以搜剔动药…以攻通邪结”。近代的张锡纯、章次公,现代的朱良春,都喜欢和善于使用虫类药。

虫蛇药通常有三个特性,一是多入肝经;二是有咸寒之性,可以软坚散结;三是有走窜之性。蜈蚣、蝎子、蛇类药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入肝经有咸寒之性,且走窜之性特别强,故擅长搜剔风毒,无论是脏腑还是经络、骨骼,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能够引领新鲜气血祛除伏藏的细菌、病毒、痰饮、湿毒,是中医常用的祛风药。泥鳅、鳗鱼等像蛇一样走窜之性强的动物,也有类似功效。虫蛇药能够“祛风”,自然也不是人们所谓的“以毒攻毒”,而主要是有走窜之性和软坚散结之性,能引领气血到达病邪隐藏的处所而已。

▼无论传染病还是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让新鲜气血抵达病所都是关键

在肝胆功能基本正常的情况下,人体自身的新鲜气血,可以比任何药物都更有效、更可靠、更安全地杀灭微生病原体。所以,治疗感染病的关键,就是要让新鲜的气血达到病所。

无论是现代免疫学原理,还是中医的理论实践,都可以证实只要新鲜的气血能够到达病所,从外部入侵的微生病原体就会被清除。在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gm/6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