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气血和胶囊治疗气滞血瘀证

气血和胶囊系国家专利复方中成药,其组方来自于经典活血方《血府逐瘀汤》与经典理气方《柴胡舒肝散》的加减化裁[1-2],含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桔梗、牛膝、枳壳、柴胡、香附、乌药、丹参、延胡索、升麻、甘草15味药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妇女月经过少、经期后错,行经不畅,经色黯红有血块、小腹或少腹疼痛,经前乳房痛等妇科疾病[3]。在中医理论中,妇女的痛经,闭经,崩漏,产后腹痛,恶露不绝,乳房肿块胀痛,不孕,症瘕痞块,黄褐斑等疾病,病症虽异,病机大都属于气滞血瘀证[4-5]。中医认为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机体内气的运行停滞不畅,血液运转发生障碍,从而出现瘀血的病理状态[6]。《灵枢·痈疽》云:“血泣则脉不通”,“邪与气血两凝,结聚络脉”,表明气滞血瘀证主要体现在血液流动性、凝滞性与粘度的变化。而且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瘀血阻滞经脉,血不循经,引发机体异常出血,反复不止,即凝血系统发生异常。《证治要诀》有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气滞血瘀证中还兼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疼痛拒按等。随着对气滞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的深入探索,相关研究已证实在气滞血瘀证的形成中往往伴随着血液流变学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疼痛、炎症、免疫等多个病理过程[7-8],这与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不谋而合。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已证实气血和胶囊可以显著改善气滞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异常[9],但是气血和胶囊治疗气滞血瘀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而网络药理学能够整体性分析中药复方“多成分”的作用机理,也能独立呈现某种特定疾病相关的“成分-靶标-通路”,其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辨证论治等原则相吻合,能有效地推动中药复方的深入研究,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10]。因此本文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深入剖析气血和胶囊治疗气滞血瘀证的潜在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气血和胶囊主要活性成分库的建立气血和胶囊组方15味中药,通过中草药数据库TCMSPTM(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gm/5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