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解表剂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
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

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或者说用辛散轻扬的药为主,通过发汗、解肌、透邪,能开皮毛、疏腠理、宣肺气,达到解除表证的目的一类方剂。虽然是汗法中的一种,但并不能完全代表汗法。而是以汗法的理论为指导,属于汗法的范畴,但不是汗法的全部。

解表剂在临床上有什么意义呢?顾名思义,解表剂当然只适用于治疗表证。表证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外邪的伤人,即外感六淫引起的。人体的肌表是人体最外一层的保护,就像一个围墙,一个篱笆,当外邪侵犯人体的时候,首先见到表证,此时只要正确地及时地用解表剂治疗,可以治愈,或者是减轻,使整个病的疗程缩短,也可以说就是早期治疗,使外邪所致的疾病很快痊愈。

我们所讲的表证。包括很多种病,程多病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出现表证,解表剂汗出不是目的,汗出只是一个药有救的标志。解表剂着重的是调整人体的营卫之气,还有疏通血脉的作用。所以它不仅仅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同时通过解表剂可以使得人体的营卫气血得到调整。一方面可以祛邪,一方面就可以增强本身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在临床上,用得及时,用得正确,就可以解除或者是减轻表证,病就可以早期治愈。甚至一些外科病,发生一个痈肿,刚开始的时候,也和表证一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当然它还有一个局部的、特殊的症状,但如果及时解表,加上消毒、和血,或者凉血药,就可以缩小痈肿的范围,小的疮疡就可以消掉,说明解表剂可以诃整营卫气血,疏通血脉,调整气机。解表剂还可以用于治疗水肿,都是因为有表证存在。如果虚性的水肿,表证已经解陈了,或者是自愈了,或者是入里了,再解表。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归根到底,表证存在才用解表剂。所以在临床上要见到恶寒,或者是恶风,发热无汗,或者是虽然有汗,汗很不正常,一阵有一阵没有,病并不因为有汗出而减轻。另外还有脉浮。当然也有素来身体阳气虚,也可能见到脉似浮实非,舌苔是白的、薄的,有些夹湿的病,苔可以厚一些,但是苔色是白的,这一点,说明邪还在表,没有人里化热,这是表证的总的概念。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等到治五脏,就已经晚了。这是指外感病。外感伤人首先由表入里,这是一般的情况,只有特殊入以及特殊病才会直中,所谓“阳气不虚,寒不直中”,所以解表剂的临床意义和它的适应证主要就是这些。

表证有多种,归纳起来,有表寒、表热。由于表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解表剂也分成几类,这样才能够根据不同的证用不同的解表剂。凡是属于表寒的,应该用辛温;凡是属于表热的,应该用辛凉,这就是一个分类,也是组成方剂的一个原则。前面讲到解表药辛散轻扬,那么表寒证就用辛温的药来治,表热证就用辛凉的药来治。至于病人本来体虚,就应该加适当的补益药,主要是气虚、阳虚,因为阴虚、血虚的人多内热,受外感后,常容易变成表热证。寒郁易化热,内在又素来阴血虚,容易产生内热,虽然受外感,也容易由寒而化热,本来受的风热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扶正解表里边,滋阴养血这方面是比较少用的,而主要是补气助阳。解表剂有三个大的分类,即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主要用药是以解表药为主,表热用辛凉,表寒用辛温,虚的加补益药。可是有的时候,表寒表热夹杂在一起,特别对于初上临床的人,有时表寒里热不容易区别,也有些证,这时确实表现的不明确。例如,量风寒致病,出现表寒证是不错的,可是随着人体本身的正气,而发生了变化。阳气盛,即正气不虚的人,寒可以从热化,转而为热,反过来说,如果身体阳气虚,表热也可以出现寒证,尽管受的是温热之邪,往往又夹有寒邪,所以在这时可能混同出现,或者在变化之际,表现得不大清楚,寒热俱见。

这样的情况,在配伍的时候,就要互相配合,根据见证为主,或者都用辛温药,或者都用辛药,或者用辛温药加清热药,使它变成辛凉。用扶正的时候,根据虚的程度来用,甚至可能补益的药超过了解表的药,但是其目的还是解表,并不是补虚,这是总的配伍。至于其他的一些配伍,由于夹有各种因素,那就根据不同的证配不同的药。痰多加祛痰的药。肺气失宣加宣肺的药。解表药可以宣肺,但是还有一类药更侧重于宣肺。所以药物的功能、药物的归经,有它的特殊性,有它的选择性。总之,要在方剂里面把它统一起来,按照组成配伍的原则来统一,有主有次,表现在药味上,表现在用量上,这是分类配伍的总的方面。

使用解表剂需要注意的事情。首先,不是表证不用。其次,表证不是以汗出为目的,汗出得多,井不说明用药用对了,出汗应“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第一个要遍身,周身有汗,而不是身上有汗,四肢无汗,或者头上有汗,身上无汗,或者上半身有汗,腰以下没轩。而这个汗,不是以你看到汗才算有汗。本来无汗的病人身上是干的,不用看,在按脉时应有感觉,手在寸口处不觉有潮润的感觉,说明无汗。“漐漐”这两个字本来是形容毛毛雨,小雨、细雨连绵不断,那么这样的汗才算舍适,也说明营卫气血通畅了。在临床上,有时病人服药后,一身大汗,感冒的症状全解除了,但是感觉入没力气,这是发汗太过。还有一些病人,服药以后没有感觉发汗,但症状全消失了,正是用药恰到好处,正是漐漐微微汗出,整个的表证已经解除了,感冒已经好了。

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有一位医师治一个六岁的小孩,夏天受重寒,发高热的同时,周身无汗,凛凛恶寒,脉浮细数,用香薷饮为主治疗,由于用药过量,结果吃药后先是烦躁更甚,同时仍恶寒,烦躁以后。汗大出,出到一条毛巾被能够挤出水来,这个孩子气阴大伤,调治了两个月才完全恢复。这些情况,虽是特殊的,但说明治病用药要慎童。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服药以后应该避风。凡是感冒,是否必须睡在床上加厚被,并不是绝对的,但是要避风,因为其有开皮毛,疏腠理,宣肺气,才能祛邪外出,如果这时又吹风,不仅外邪出不来,还更容易重感外邪。所以有时病人服药亿后,不见效,反而加重了。空气流通开窗户是有严格规定的,凡是冲着病人的窗户不开。

还需要注意的是饮食,本来表证无所谓,现在加强营养。鸡蛋、牛奶吃了以后,使气化不通,虽然是表证,也必然影响内在整个的气化功能。

西医方面也提到,肝炎病人厌油腻的时候是病人本能的保护性反应,因为本身的消化能力不行,所以有病不想吃东西,就不能硬吃。有的表证并不全是感冒,中医讲六淫之邪,初起伤人,例如说湿温病,还有好多温热病,开始也见表证,包括卫分证,能够及时解除。病邪就轻了,但仅仅是减轻了,如果此时加上饮食不慎,病就可以加重,甚至又有反复,中医有个名词称之为食复。当然生冷更不能吃。现在要特别注意,小孩体温高得厉害,吃点水果,甚至是冷饮,就将药物发汗作用减弱,甚至全都抵消了,有时病情还加重了,造成了其他的病。

此外,应注意疮痹,如果疮已破,流水了,就不要解表。另外出疹子,如果出得很顺畅。就不要再透疹了。注意,发斑不能解表,斑和疹是两回事。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治疗表寒证,以辛温药为主。表寒证有恶寒发热。无汗,或者有汗不畅。除麻黄汤证以外,还可以见到一些兼症,如咳嗽,还有一个症状容易误诊,即咽痛。辨证时要把所有的症状综含起来,加以辨别。还要注意寒热的轻重,热可以用体温计量,寒只能自己判断,还没有测定手段。寒轻寒重可以反映卫气能够外边的程度和病人体质强弱。一般情况来说,恶寒和发热程度应该是相应的,但是等到发热以后,恶寒总是相对的不是特别明显,所以看病的时候要详细地询问病人,才能够准确把握病情。

麻黄汤

(《伤寒论》)

麻黄去节,三两(6g)桂枝去皮,二两(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g)

甘草炙,一两(g)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g)。以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湿家身烦疼。

()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杏仁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挫麻豆大,每服四钱(g)。水一盏,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功用: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去节,六两(g)桂枝去皮,二两(g)甘草炙,二两(5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6g)石膏如鸡子大,碎(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枚)。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脚满气短。

(5)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去根节桑白皮炙紫苏子炒杏仁去皮尖,炒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一两。上药为末,每服二钱(9g),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数者。

麻黄汤附方中有大青龙汤。关于大、小青龙的说法,古人曾经作了一些解释,大龙能够行云作雨,小龙能够兴风作报,实际上就是指大青龙汤须汗畅出而解,小青龙汤是逐水饮。大青龙汤这个方子与麻黄汤的不同之处,是恶寒重,发热也重,但有句话要注意“不汗出而烦躁”,就是汗不得出,烦躁,说明外面的风寒越盛,毛窍越闭塞,里面的卫气越不能外达,郁在里面,发热就越高。由于发热比较重,能够伤耗津液,所以烦躁。但要注意,汗不得出,并不是因为津液伤,汗出不来是因为外寒重,毛窍闭塞。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则用大量的辛温发汗剂,用麻桂。但是从麻桂的分量来看,麻黄用量加倍,桂枝用量没变,所以我们不能够把“表”这一个字理解成为就是皮肤。表有表之里,有表之表,表本身也有深浅之分,风寒首先所伤,主要是伤人的阳气,正因为这样,所以麻黄用量重了,而桂枝没有动。桂枝是温通经脉的,也能解肌发表,麻黄配桂枝,所谓发汗,一营一卫。血中之气之谓营,营不是血,通过行营气,就能够温通血脉,说明还是皮毛闭塞,肺气不道,不能宣发,所以重用麻黄。桂枝的辛甘温跟麻黄辛温的作用特点有所区别,麻黄是入血脉,通营分,比卫气深一层,助阳气振奋卫气,开皮毛,不会像桂枝那样直接影响血分。因为已经有烦躁,说明表之里即肌腠已经有热了,由于卫气郁而发热、烦躁,用石膏配合来治疗。石膏是肺胃经药,主要是胃经药,辛甘大寒,与麻黄相配,能作用于肺经。因为是表证,恶寒,发热,汗不出,所以石膏处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臣佐药的地位。另外用石膏,没有写具体的量,这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为什么写出来如鸡子大一块,然后捶碎包煎,我觉得石膏量可大可小,大不能超过鸡予,但是既用了个“如”字,就要灵活理解。一方面说明它在方子里边不是主药。另外一方面可以灵活地用,根据热的轻重,烦躁的轻重来用。所以大青龙汤是从麻黄汤变出来的。这样的病是在麻黄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已经风寒郁而化热了,但是外寒还没解,也没有完全化热,不得已而用这个方子,所以用杏仁、甘草、大枣、生姜。注意,甘草量加大了。而且加上了姜枣,就因津液已伤,出现烦躁的症状,热盛烦躁,说明阴伤,所以甘草用量加大了,加上了姜枣。甘草用量加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麻黄的用量加大了,一方面是甘草和石膏相配。甘寒可以生津,更好地清热除烦。在这里。姜、枣可以简单理解为鼓舞脾胃之气。为汗提供物质基础。

桂枝汤

(《伤寒论》)

桂枝三两(9g)芍药二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枝,擘(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闻,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理或浮弱者。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葛根四两(g)桂枝二两(6g)芍药二两(6g)甘草二两,炙(5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功用;解肌舒筋。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桂枝汤原方加厚朴二两,炙,去皮(6g)杏仁五十枚,去皮尖(6g)。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功用:解肌发表,下气平喘。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汤证难解,容易给初学入造成疑惑。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恶风或者恶寒,是一种表寒、表虚的症状,有时简单地称它为表虚证。从卫气来理解,卫气的作用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气属阳,是温养人体的,所以能够卫外而为围,全靠卫气的功能。当卫气处于病态时,汗出就不是正常的出汗,作为一个症状,与恶风发热同时并见,也不是简单的表虚自汗,而是表虚兼有风寒。由于虚,所以肌腠的开合不正常。毛窍的开合不正常。是卫气跟风邪相争,时而卫气胜,时而卫气却。胜了就开。却了就合,开了就汗出,合了就无汗,所以汗出是一阵一阵的。同时怕见风,这说明素体表气不足,表虚。根据外界的气候,根据受邪的轻重,恶风或者恶寒,既然是虚,就不能再用麻黄来发汗,而且已经有汗出,虽然汗出不能够解表。但是汗出就伤津液,汗出不仅伤津而且伤气,因为人体的汗出就是靠气与津液,《内经》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吴鞠通认为汗是“以阴精为材料,阳气为运用”,只有阴精或只有阳气都不行,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反过来,凡汗出,入受损失,必然伤及阴精与阳

这样情况下,不能再用麻黄发越阳气,所以就用桂枝温通血脉,和营散风,即所谓的解肌发汗。既然是解肌发汗,又要考虑到已经汗出,因为卫气虚,不能保护营气,所以营气随着卫气外泻而自汗,又要考虑到汗出表更虚,所以加上芍药。芍药有赤、白两种。《本草正义》曰:“益阴养血,滋润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滞,宣化疡毒,皆用赤芍。”此处当用白芍。这样既能补充它的不足,加强了君药治疗表虚。表寒证的主治功效,又能防止汗出而更伤津液。桂枝一散,白芍一收,还可以益阳养血。尤其是白芍不仅入肝经,还可以入脾,酸收之中,还有行的作用,还有散、泻的作用。因此一味药当中存在着多种作用,多种作用有一些可以单向的相互拮抗,当综合在一起时,两方面又都得以发挥。现在证实,白芍也好,赤芍也好,都可以延缓血栓的形成。所以如果我们光从酸收这一点来理解的话,就不行了。在这里用白芍来配。是科学的,就是因为“收”得恰到好处,并不影响解表。卫气与营气的问题,卫气与阴津的问题,不能用麻黄怎么办?一方面加了甘草,本方还用到了二两,麻黄汤是一两,偏重于补气,甘草是温中益气的,所以跟桂枝相合,辛甘发散,有助于发汗解肌,和芍药相合,酸甘舍化为阴,加强了补阴、补精的作用。生姜一方面可以帮助桂枝,西同了桂枝、甘草更好的成为一组发汗解表的药,另一方面,可以鼓舞胃气,使得胃气上行。大枣本身可以益脾气,滋脾阴。所以姜、枣合用。可以升腾脾胃升发之气,蒸液以为汗,不但是调和营卫的问题,更主要还能使脾胃之气把津液土输于肺,而作为汗源。姜、枣在方剂中的位置还很重要,生姜、大枣本身还是佐药。使药就是甘草。身兼两职,因为芍药和桂枝,酸苦跟辛甘是相对的,发汗跟收涩是相对的,所以用甘草使二者调和起来。负有调和之责。

这几个作用归纳起来就是,桂枝与芍药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因为桂枝汤证既有发热汗出,又有恶风,是卫气虚又有风寒,可是由于汗出,衙营阴、营血也伤了,既要发散风寒,又要考虑卫气虚,营血伤。所以既用了桂枝与芍药作为主要药,又加上了生姜和甘草帮助桂枝来解表,大枣、甘草和芍药相配,能更好地滋阴养血,而生姜、大枣合起来,就能更好地鼓舞脾胃之气,升腾脾胃升发之气,使津液上行。

还要注意。作为解表来用,有一个喝粥的服法。服药后须臾,喝热稀粥,一方面是加强热力,更主要的是加强水谷之精,以生津液。也说明生姜和大枣虽能鼓舞脾胃升发之气,但是还要借助谷气,单靠姜、枣鼓舞脾胃之气还不够。《伤寒沧》桂枝汤,一个是解表和营卫,一个化气和阴阳。而在《金匮要略方论》里就治疗内科杂病,不时的自汗发热,是营卫阴阳失调,也用桂枝汤。《伤寒论》中根据发表解肌的要求不同,有的连续吃,有的规定就吃一次,有的吃了以后要温覆,有的就不要求,所以服法也与病证的差异、方剂的作用和达到的目的相关,可以通过不同的服法来突出它某一方面的作用。

桂枝汤与玉屏风散作用差不多,表虚自汗也可用玉屏风散。但是,玉屏风散表虚证轻型的可用,外感风寒稍重一些的还得用桂枝汤。换句话说,恶风、恶寒且不说,恶风的程度不同,汗出的程度不同,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发热的程度不同。所以,玉屏风散就是治疗表虚自汗为主,但是风邪如果比较重,就不能用玉屏风散,如用玉屏风散必须加解表药。另外,素来有咳血,包括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在用必须桂枝汤时要注意桂枝辛温而燥是温通血脉,行营气动血的药。此外,咽痛时,有可能是热邪伤及阴血,也可能是风寒将要化热,不能用,当然咽红肿的更不能用。还有舌尖红是心有热,必须要用的时候,应加减药味,或者用其他的方子。但是,在看舌尖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舌头是否自然放松,如果病人的舌头翘了起来,舌尖必然是红的,舌头一用劲,舌尖就红了。舌质也比较红,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舌尖红。桂枝汤的用途是多样的,更主要的是由桂枝汤化裁了不少方子,那么理解了桂枝汤,就理解了其他的方子。

从方剂学的角度来要求,如何来组方,从简单到复杂,既有实用的方面,又有理论上的循序渐进,如果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适当地用辛温配伍一些辛凉的药物。或者用一些其他的辛温药而不用桂枝,同样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大青龙汤可用于“溢饮”(急性水肿或急性肾炎)。周身肿,发热,需要“开鬼门,洁净府”,使水气去。以前服用大量的发汗药,汗大出,并没有把表解了。表证未除,现在往往转过来用辛凉为主加一点辛温,就不必用这个方子,因为现在可用的药物多

至于下面这两个方子,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也只是示范而已,桂枝加葛根汤,因为桂枝汤证兼见硬背拘急,就是桂枝汤证多一个肩背不得舒展,感觉难受,实际上是涉及到阳明经受邪,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葛根。葛根是入阳明经的,能够解表清热,升发胃气,使津液上行。根据个人经验,津液不升,胃中不虚,可以用它,使津液上升。如果素来津液不多,升津液的时候,用葛根就必须加上甘寒的药。就《伤寒论》的范围而言,有“桂枝十八变”之说,桂枝汤衍变了十八个方子,但严格地讲,没有这么多变。桂枝甘草汤不能说是桂枝汤变的,不能仅从药味看。还有桂枝去桂加术汤,连桂枝都变没有了,就不能说是桂枝汤变的。所以,当我们把桂枝汤方药拆开来研究时,必须以桂枝汤证为根据进行研究。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羌活一钱半(5g)防风一钱半(5g)苍术一钱半(5g)细辛五分(g)川芎一钱(g)白芷一钱(g)生地黄一钱(g)黄芩一钱(g)甘草一钱(g)

上药咀,水煎服。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撼。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白,脉浮。

大羌活汤(《此事难知》)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甘草炙白术各三钱知母川芎生地各一两。咀,每服半两(5g),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粗,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三四盏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依仲景随经法治之。功用;发散风寒,祛湿清热。主治:风寒湿邪表证兼有里热,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等症。

九味芜活汤是辛温解表加上清热药黄芩、生地,把解表的、升阳的药用上了,虽然教有没根,但有白芷、防风、细辛、川芎。当然主要是羌活,因为它治表,太阳为一身之表,为三阳之首。但是这千证与一般所讲的风寒表证不完全相合,它是风寒而兼湿,既有风寒,又有湿邪,从症状中看得很清楚,肢体痠楚疼痛,口苦而满。渴当然是胃热,但是这个渴是口苦、口干而粘,因为夹湿往往口粘,感觉到口干,要喝水,但不想喝冷水。喝下去不舒服。从理论上来讲,此方是各经都照顾到,风,寒、湿邪都照顾到了。为了监制这些药的辛散温燥,加了生地、黄芩,另外还有姜和葱作为引子。在《汤头歌诀》中这是一个通用方,特异性、针对性并不是大强,所以这个方子作为一般地用可以。要想更好地用还得加减变化。

用量得注意,原方都很小。初学的人如果懂了前面几条,按它的小量、前面的几条,恶寒发热,无汗。周身痠痛,脉浮,舌白,方子用下去没问题;如果咳嗽,就不行了,附方大姜活汤也不合适,方中都没有宜肺的药。

加味香苏散

(《医学心悟》)

紫苏叶一钱五分(5g)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g)川芎五分(.5g)生姜三片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发汗解表。

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加味香苏散是辛温解表的方子,是从《局方》香苏散(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加味而来的。主药是紫苏叶。兼有理气的作用。根据情况,后来加了一些药,用来代替麻黄汤、桂枝汤二方。麻黄汤、桂枝汤二方治疗外感风寒,有严格的区别,即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就是说,外感风寒的表证,有汗不能用麻黄汤,无汗不能用桂枝汤。因为有汗说明表不实,或者不是风寒之邪,所以不能再用麻黄汤发汗。后来,由于药物种类的发展,对表证认识的更加深入,就有了更多的解表剂,例如九味羌活汤,在于药用得比较灵活,照顾得比较周密,充分利用了药物配伍之间的功能,所以看上去药味是多了些。

后世方比经方的用药药味多了。但它充分利用了药物之间的配伍功能,这是随着药物的增多和医疗实践的深入而进一步发展的。加味香苏散所治的就是风寒表证,风寒伤人肌表,所谓的四时感冒。就是感受了风寒之邪。感冒有多种,有风寒,有风热。还有风寒、风热夹湿的,在这里主要是指四时感受了风寒之邪,而病证比较轻,所以用药也比较轻,主要是用苏叶、荆芥来解表,这两个药在发汗解表方面比较缓和,荆芥虽然是温的,温而不燥。这两个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芳香的、辛散的,辛散轻扬。苏叶还有一个特点,可以入血,苏叶不仅是发表,还可以理胸中之气,所以有时苏叶还可以顺气安胎。这两个药合起来,加强了发汗解表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加的一些药,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的。加秦艽、防风有助于解散肌表所受的风寒。加川芎帮助苏叶,因为川芎上至巅顶,下至血海,入血分,既能行血,又能行气,是芳香走窜的一个药,可以行血中之气,还可以治头痛,蔓荆手上行而散风,跟川芎合起来治头痛。李东垣曾称“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备引经药。”但其本身是辛温走窜的药物,而且是比较燥的,所以风热头痛、阴虚肝火、肝阳、肝风而致的头痛头晕,要特别注意配伍和用量,一般来说尽量不用。香附在加味香苏散里边没有讲到炙与炒,而香苏散本身的香附是炒的,香附的生与熟、炒与不炒在使用上不同。上行而发表要生用,下行而和血要炒用,当然香附能和多种药配伍,但首先有生熟之分。在这里,香附也是行气和血,来帮助解表,所以主要解表的药还是苏叶。

作为四时感冒风寒表证来说,这是个基本方,对于一些身体比较弱的老人或者小孩,以及妇女经期的感冒比较好。另外,这个方子还有个好处,有香附、陈皮、苏叶,所以素有胃脘痛、胃气痛、胃寒痛,又受了外感。同时感觉胃不舒服的,可用此方,因为其还有理气健胃的作用。关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话,凡是入之所以受病,受外邪,必然是体内某一个地方的气虚,某个地方的功能低下,但并不能理解为整个人虚。例如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病人的素质本来就不同。特别是大青龙汤。虚入根本见不到大青龙汤证。所以“其气必虚”的正虚没有固定的数据,是指邪正对比而言。

小青龙汤

(《伤寒论》)

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二两(9g)细辛三两(g)干姜二两(g)

甘草二两,炙(6g)桂枝去皮,三两(6g)半夏半升,汤洗(9g)五味子半升(g)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风寒外伤,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即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9g)。功用:解表蠲饮,兼除烦躁。主治:肺胀,由于心下有球气,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射干二两(6g)麻黄四两(9g)生姜四两(9g)细辛三两(g)紫菀三两(6g)款冬花三两(6g)大枣七枚(枚)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g)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主治:咳而上气,咳中有水鸡声。

小青龙汤的用药有些特殊,分这几个对药:麻黄和桂枝,干姜和细辛。而半夏、芍药和五味子这又是一对。是佐制药,是相反相成的药。正常的来理解,应该是麻、桂为君,姜、辛为臣,其他是佐药,甘草是使药。主要的症状是素有寒饮,卫受风寒,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眩,出现了一些有特征的症状。既然是风寒需要用麻、桂,说明有寒热而无汗。

既然是素有痰饮,那么它的喘咳、它的痰就有特殊性。发作的时候是泡沫状,白色的,粘的,很难咳出。痰饮的痰,正常情况类似于鸡蛋清,受了风寒以后,由于咳而不畅,肺气不宣,所以多泡沫,很难出来,而且经常咳了以后就喘,甚至因喘息不止,而不能平卧。痰饮是由于素体阳虚,水湿不化而产生的,又叫水饮,就其性质而言属寒,又叫寒饮。必须用温化的办法,所以必须用麻、桂,共同来发散风寒,但是剂量上要注意,在这里不仅是麻黄加量,桂枝的量也比麻黄汤中大了,并不是因为表实证重,需要加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是因为痰的产生是由于阳虚。治疗获饮还有一个方剂苓桂术甘汤,这里的桂枝就不仅仅是用于温通血脉,它就是温胸阳,化寒饮,所以过里桂枝用量加重有两重意思,一方面有助于发汗解表,另一方面它还帮助治寒饮。正因为里面有寒饮,所以用量加大。关于细辛和干姜的配伍,细辛入少阴经,能够祛在里、在下的寒水之痰,辛散的力量非常强,而它本身又是辛热之品,特点是能发散水中之寒。往往把这个水理解为少阴肾,寒是无形之邪,水是有形之邪,无形之邪依附子有形之中,那么除了上面的细辛,还有哪些药能使其分离出来?干姜主要用来温脾阳,暖肺气。合细辛有助于祛水饮。加上了半夏既可以降逆,又可以祛痰,在这里配合它们来祛痰饮,所以没有用杏仁。

外有风寒,内有痰饮,内外勾结而发病,从个人素来的体质可以知道,既然阳气不能蒸水化气,变为痰饮,煮体的阴也不足。因为水谷之所以能化为气血精津液,就是阳气的作用,既然变成痰,就不能化生为气血津液。所以有时我们不仅要看到病人有邪实的一面,还要看哥病人正虚的一面。正因为这样,所以在用麻、桂的同时用芍药。在用姜、辛、半夏的同时用五味子。这个地方用芍药,与桂枝汤用芍药有相同的意思,使辛温发汗解表而不耗伤津液,不耗伤阴血,所以它就是一个佐制的药。就五味子来说,还有两个作用。由于细辛、干姜本身是辛热之品。特别是细辛。另外同时还有菲黄、桂枝在发汗解表,所以除了阴液以外。还要考虑到肺气的问题,考虑到人体素来的阳气不足的问题。所谓肺气的问题,是因为气急而喘咳,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而素体之所以有寒饮,正因为阳气虚。因此,不用这些药,就不能解除寒饮与风寒,而用这些药,就要考虑到气虚。五味子本身就是温性的药,它可以收敛肺气。所以它可以防止阳气的耗散,防止肺气受伤。加甘草。甘草和芍药相配,甘草还可以和五味子相配。甘草本身有补气的作用,还有“酸甘化阴”的作用可以祛邪而不伤正,治疗有寒饮而卫受风寒所产生的喘咳有效。

如果表证较轻,麻桂的用量可酌减,或者用麻黄不用桂枝。尽管受风寒轻,但还是引发了素来的痰饮。所以喘咳加重,说明肺气虚,阳气虚,这都需要随着病的轻重、人体的虚实来加减的。补充一点。细辛的用量,一般来说,在汤剂中的用量宜以当地的常用量与病人的情况相结合。所谓“辛不过钱”,是指《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李时珍引陈承(《本草别说》)所说,细辛“若单用未,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而不是指汤剂的用量。另外,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治溢饮,就是水气泛溢于肌肤,水肿,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这是一种在肌肤之间的水肿,发其汗就好了。当然由于这样的水肿。是因肺气受外寒所困,水道不得通利,所以肺气不降而见咳嗽,在用于这样情况的时候,根据咳嗽的情况,把姜、辛、半夏的用量适当减少,因为这并不是内有寒饮,内有水,而是重在肌肤之间,所以麻、桂用量要注意,不能大少了,少了就不能达到开腠理,汗出,去而不尽,就不能见效。这个方子的两个变化要点是,寒热不重,麻、桂减轻,如果是水肿,姜、辛量要减少。个人经验,在治疗水肿时,去细辛,用干姜加滑石,效果更好。

小青龙加石膏汤,之所以加小量石膏,就因为内热,兼有烦躁症,而石膏量的大小,可以结合内热的程度、烦躁的程度以及原来的病情,综合考虑。大、小青龙汤石膏的用量不是主要的,要综合考虑。都是小量的,因为它不是作为主要药,要根据是否发热和热与烦躁的程度来考虑。

射干麻黄汤是附方,它的特征是素来有寒,在咳喘发作时,痰不容易出来,所以喉间如水鸡声,说明痰多,肺气闭而不得宣发,痰随气逆,又不能出来,所以喘咳,用射干麻黄汤。麻黄还是重在宣肺,加上细辛、五味子、半夏,虽然没有用干姜,但用了四两生姜,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方里边,生姜一般是三两,可本方用四两,是因用意不同,在桂枝汤里用来鼓舞胃气,兼散表寒,本方侧重于用生姜散水气,发散风寒,祛散水气,所以生姜的用量大。干姜侧重于温化,生姜侧重用温散。还有紫菀、款冬、射干。射干是一苦寒药,经常用来治咽肿,可以祛痰。这个方子是寒热井配,总的来说是热的。还要注意大枣的用量,一般都是十二个,这个方子里是七个。射干麻黄汤纯粹是内饮为患,风寒不多,没有寒热。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剂治疗表热证。表热证与表寒证的主要不同处,是感受的是风热或温热之邪。其特征是寒轻热重,或者恶风而不恶寒,有汗而不畅。这一点很类似于桂枝汤证,但是有所不同。再一个就是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甚至咽红肿,因为风热在内上熏于咽喉。同时脉多浮数。舌虽也是薄白,但苔上少津,还经常夹有一点黄苔,如果热明显一些,可以看到舌的尖边较红,脉是以浮数为主,桂枝汤就没有这种情况。在组方中以辛凉解表药为主,也可以用辛温解表药配伍,但从总体来说是偏凉的。

桑菊饮

(《温病条辨》)

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g)杏仁二钱(6g)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5g)桔梗二钱(6g)甘草生,八分(.5g)苇根二钱(6g)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但咳,不甚身热,口微揭。

辛凉解表剂中桑菊饮的主治好记,突出一个就是咳嗽。有点渴,有点热。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是表热证的一个类型。风热很容易伤人的津液,伤了肺部津液,所以渴,所以这个方子就用桑叶和菊花,散肺中风热,因为这两个药都是散肺经风热的药。桑叶是肝肺两经都入,本方中虽然肺的引经药用得少,但方中既有杏仁又有桔梗,都是肺经的药。

菊花有几种,清热解毒用野菊花,平肝风、散肝热用白菊花,散肺经热、去外感之邪用黄菊花。匾别之点,白菊花以甘味为主,黄菊花以苦味为重,所以这里应该用黄菊花。如果没有黄菊花,用白菊花时应在分量上变通一下,因为方中大部分是辛凉的,可以加重薄荷用量。还要注意,这里有许多药和银翘散基本相同,还有,桑菊饮的证比银翘散轻,而桑菊饮一次用量显得比银翘散多,银翘散是每服六钱。可是桑菊饮不止六钱,这是因为银翘散六钱不是一天的量,而桑菊敢是一天的量,实际上它的量并不大。原书后面的加减法较乱,意义不大。但吴鞠通说:“眩。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甚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盖肺为清灵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其对病机和治法的分析简明扼要,颇能发入深省。

银翘散

(《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9g)银花一两(9g)苦桔梗六钱(6g)薄荷六钱(6g)竹叶四钱(g)

生甘草五钱(5g)荆芥穗四钱(5g)淡豆豉四钱(5g)牛蒡子六钱(9g)

共杵为散,每服六钱(9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臭。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懈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汤(《温病条辨》)银花五钱(5g)连翘三钱(9g)竹叶二钱(5g)生甘草一钱(g)麦冬四钱(g)细生地四钱(g)。水煎服。功用:滋阴透表。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银翘散能治疗各种风热之邪、温热志邪。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因为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而风寒之邪伤肌腠,所以风热之邪首犯肺,波及皮毛,但皮毛的见证不如肺的见证。以银翘散为例,可以有汗,可以无汗,可以恶寒,可以恶风。有汗不畅和无汗有区别,标志着毛窍是否闭塞,以及闭塞的程度,正因为这样,考虑在辛凉解表的同时,配合适当的辛温药。

本方突出了一个不同的概念,认为温热之邪都是一种天地之间的不正之气,有传染性,在治疗时同时考虑了芳香辟秽的问题,以辛凉解表清热为主,配合一点辛温药,加强辛凉解表的作用。用银花和连翘为主药,取其凉而能透,芳香辟秽,特别是银花。同时,这两个药都能解毒,有时说银花是清热解毒药,但是银花有芳香之气,可以透表祛邪,所以用银花,连翘。银翘是膈上之药,是气分药,清气分热,清而兼透,所以银花作用为清热解毒,作为疮家的圣药。和酒吃,用黄酒,可以透汗,不仅是黄酒的作用,银花本身也有。大剂银花,也可以有微汗,特别是配合大剂量黄芪用,这些都是用在外科,用这些可以证实银花本身也有透表的作用。正是因为它透表的作用不够,所以取其芳香辟秽来治疗温病的同时。再加上一些辛凉解表的薄荷、牛蒡子,而牛少子本身还可以解风热之毒,治疗咽痛、咽肿,所以这两个药帮助解除在表之邪,是臣药里第一组药。臣药的第二组药,就是荆芥和豆豉,这两个药是辛温的,通过辛温,在辛凉的同时开皮毛透邪。对于豆豉是性凉还是性温有争论,认为是制法不同,用麻黄水泡和用青蒿制就不同,但李时珍明确指出:“大豆性平,作豉则温。”制作中虽未用麻黄(详见《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但作成豆豉就发散药,一种上行的药,但是它不是一个解表的药,它是由里向外透的,单独用能治疗胸中郁热,而在这里,豆豉和这些药相配合,有辛凉解表的药,有清热解毒而芳香解表的药,既能芳香辟秽又能解表透邪,在这样的配合之下,特别是和荆芥配合,就可以发汗解表。所以银翘散是表热证,无论有汗无汗,绝不是正常的汗。正常的汗,持续周身都有汗,只能是两种情况,一个情况汗出而解,表解;另一个是阳明经证,气分证,汗出而热,不恶寒、汗出而恶风寒还发热,说明表还有邪。

肺有热,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舌苔薄白,也可以是薄黄的,脉浮数,这里还用了桔梗、竹叶、芦根、甘草。用竹叶和芦根有助于生津,有助于除烦,渴和烦都是因为热在里的问题,所以所治之证比桑菊饮所治之证较深,方后规定一天吃几服,多长时间再吃一次,而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本方是根据俞嘉言芳香逐秽的用法,根据李东垣清心凉膈的用法,结合起来组成了银翘散。

银翘汤和银翘散的区别:银翘汤是由于阳明温病用了下法以后,没有汗,脉仍浮,在温病中叫做邪还于表。泻后,里热已经去了,但是热还没有褪尽,里面的热邪要从表出,因为脉浮,说明腑气已通,邪要出来,已经到表,可是没透,原因是津伤气虚,所以加了一点养阴的药、清热透表的药。关于生地的问题,吴鞠通分得最细,他习惯用鲜生地、细生地、大生地。生地能清热凉血生津,可是相比较而言,鲜生地清热生津凉血,不滋阴,细生地清热的作用不如鲜生地强,兼有一点滋阴的作用,实际上细生地的作用,在滋阴方面不如大生地,在清热方面不如鲜生地。而大生地,滋阴凉血补血的作用较强。这里强调“滋”,是因为治疗外邪用滋腻的药容易留邪,特别是外感表证兼有湿邪时,更不宣用大生地,在这种情况下,选用鲜生地为宜。鲜生地一般是野生的,或者很小,生长时间短。这种情况,用来清热生津。大量驻血的热证,也可以打汁用。银花、连翘在这里还是有透表的作用,也可以说有发汗的作用,但作用很小,着重用它芳香辟秽,也就是加上了辛凉的清热解毒的作用,但是它也有透邪解表的作用,只不过作用差一些,所以要加薄荷,牛蒡子,还要用适当的荆芥、豆豉,帮助开皮毛,用桔梗宣肺气,作为芦根,纯粹是因为热伤了津液,有渴、有咽痛。之所以咳嗽,也是因为风热之邪在肺。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麻黄四两,去节(5g)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g)甘草二两,炙(6g)石膏半斤,碎,绵裹(8g)

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越婢汤(《金匮要略》)麻黄六两(9g)石膏半斤(8g)生姜三两(9g)甘草二两(5g)大枣十五枚(5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发汗利水。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现在通称麻杏石甘汤,但仲景在方名的组合排列上有他的含义。虽为辛凉解表。实际上是清泄肺热,通过清泄肺热,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辛凉清肺平喘,就是通过清、通过泄,在清肺热的同时,用散肺邪的办法,使得肺邪向外透。而不是通过大便的泻。根据临床,症状有热,有喘,有咳,喘咳以后,因为肺热和气急得难受,甚至可出见到喘咳时鼻翼煽动,这都是主要的证,当然舌苔脉象也是主要证,还有汗的有无。但是,作为正常的方子,所谓正常,就是从它的配伍用量来看,是治有汗的,因此若为无汗要加以变化。麻黄是四两,石膏是半斤,用量大,为什么这么排列呢?肺热如何来治?首先要看肺热是哪里来的。从伤寒的肺热来说,肺热是外耶,它是风寒郁而化热,因为它所伤的还是风寒,但从现在临床来看,可以是风寒化热,也可以是风热、温热引起,既然是外来之邪,就要从外解,而且邪在肺,肺与皮毛相合,还是要通过肌表来透散。

散肺邪的君药。还是麻黄,麻黄是首位,正因为它咳逆气急,所以在用麻黄的时候,不能离开杏仁,既要宣肺散邪,又要降肺平喘,这两个君臣药是相须相使药,也可以说麻黄平喘离不开杏仁。可是麻黄和杏仁都是温药,如何使它能治疗肺热?不得不用大于麻黄的石膏,因为石膏辛甘大寒。首先它是阳明经药,是肺胃二经的药,而它着重是阳明经药,不是主要入肺经的药,所以按次序来说应该是胃经和肺经药,它是以清热为主。它的清热与其他药有所区别。因为除了甘味以外,还有辛味,所以说石膏清而能透,但是石膏只是清而兼透。如果配合得好,不影响散邪,所以在这里,石膏的位置在后面。从石膏的量来看,不算大大,麻黄四两,炙甘草二两,再加上这五十个杏仁,是寒温各半的。现在有两个误解。一个是肺炎就要消炎,用凉药,因此尽管知道麻杏石甘汤,但用大量的石膏,量过大了。对于这个证,就有了选择性,有的合适,而对于一些热不甚,或者是皮毛未开的,就不合适。再一个是,用于麻疹并发肺炎时,还是要开皮毛,汗不出疹不透,疹不透病不好,所以还要开皮毛,使汗出疹透自然热就清了。如果在这时过分地用石膏,就不行。我们可以根据热的情况、汗的有无,来调整石膏和麻黄的比例,这里石膏跟麻黄剂量是二比一,加上其他的剂量是一比一。如果是有汗而肺热盛,可以适当地加重一些石膏的用量;如果没有汗,麻黄的量考虑不要过小,同时可以考虑用桔梗配合起来,开肺气,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麻黄的用量而收到相同的效果。

有一个变化的方法,就是如果这个人的脾胃素来不好,或者是后天不足,特别是大便经常溏薄的人,出现了肺热咳喘时,虽适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石膏就得减量。如认为清泄肺热的力量不足,可以酌加炙桑白皮。若用来治疗麻疹,把麻黄减少了以后,除了用桔梗以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辛温解表发汗而不燥的药,例如荆芥,防风,或者少用一点苏叶,因为苏叶入血分,所以不能用多,这样对麻疹病人有好处。还有,石膏减少量,加用桑白皮,为的是原本脾胃不好,后天失阔,可是在热盛的时候,肺移热于大肠,也可以加入,尤其是麻疹的小孩常见。另外,不论治疗大叶性肺炎,还是小儿麻疹,鼻中有血,或咳吐痰中带血,可以适当加入凉血药止血,凉血而又散血的药最好,如赤芍、丹皮。

麻黄与石膏相配,有好几个方子,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杏甘石汤和越婢汤。越婢汤治的也是汗出而恶风,是治一身悉肿,无大热,但不喘,所以不用杏仁加了姜、枣而麻黄和石膏的用量之比也有所不同,麻黄加了二两,共六两,石膏还是半斤,甘草二两不变。生姜能行水,但与大枣相配,用意与桂枝汤同。几个方子可以联系起来理解。还有一个方子,越婢加术汤,实际上也是治水的。就是根据越蜱汤发汗治“里水”,又要发汗不太过,因为这个水不仅仅在表,里也有,与皮水、风水不同,汗出很多,但肿不消,小便不利,通过宣畅肺气,散水气,肺气宣畅,小便通利,水也就去了。加术就是要防止汗出过多,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来,麻黄本身是可以发汗的。越婢加半夏汤,原方不动,加半升半夏,就是治疗肺胀,肺中气逆而胀。由于肺胀满,气逆,可以知道,咳嗽,喘,胸满,眼也胀,目如脱状,说明里面的气上逆得厉害。加半夏降逆祛痰,着重是降逆。

下面两个方子是透疹的方子。现在重点强调麻疹治疗的要点以及这几个方子的区别。麻疹着重是透疹,但是要法意一点,一般的麻疹发热,热会稍微退低一点,热再上升,以后汗出,疹一透出热就退了,病也好了。这个情况和感冒症状一样,流眼泪,咳嗽,流鼻涕,发热。这个情况是最顺的,有时不吃药也可以好。这时要注意饮食,一不能吃多,二不能吃冷东西,肉食、粘食等不易消化的也不能吃。如果麻疹已见,但不畅,均匀分布不是很好,汗也不是始终保持着,就需治疗,根据症状的轻重,用不同的发汗解表的办法。可以采用“溃形以为汗”的办法,用温水洗一洗,洗了以后,把汗擦干,盖好被子,也可以用很简单的发汗的药,例如芫荽(香菜)或生姜糖水。或小量葱豉汤。如果不能解决,那就要用解表的汤药,开皮毛。可是开皮毛有辛温和辛凉两种,因为麻疹都发于冬春之季,乍暖还寒之时,既考虑列清热,但更要考虑开皮毛,所以采用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

(《阎氏小儿方论》)

升麻(g)干葛细锉(g)芍药(6g)甘草锉,炙(g),各等分

上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

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身热头痛。

升麻葛根汤中升麻升阳解表,葛根开启肌腠,阳明主肌肉,加上芍药可以凉血解毒,理论上说得很好,但不常用,因为这些药容易升发太过。另外越是麻疹不得外透。里边的热郁越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一些清热的药,加一些辛凉的药,效果较好。必要的时候,加一些清淡而不滋腻的甘寒生津药,这样效果比较好。例如芦根、竹叶,甚至少用一些石膏,加甘草也是甘寒可以生津。相反,生地、知母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用。还有宣肺的药必须要用,但是不能多用,因为麻疹和天花,一个的特征是咳嗽;另一个的特征是呕吐,所以病有在肺、在胃的不同。如果用了过多宣肺的药,麻疹出得太密,那么恢复就相当慢,所以不要用过多的宣肺药,也不要用止咳的药,因为麻疹出了以后,热一退,咳嗽自然减轻了。注意,麻疹出来以后咳嗽的情况。跟治疗当中的用药有关。如果用清热的药不够准确,过了量,肺里的热邪没有完全进出去,进一步就变战了痧毒,留在肺里。容易继发一些其他的肺部疾病,这是麻疹治疗当中应该注意的情况。

升麻、葛根,宣毒发表。所谓宣毒,是通过发表来宣泄邪毒了表一解,皮毛一开,汗一出,麻疹一透,毒就出来了,所以这个方子偏重于辛开。

竹叶柳蒡汤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西河柳五钱(6g)荆芥穗一钱(.5g)干葛一钱五分(.5g)蝉蜕一钱(g)

薄荷叶一钱(g)炒牛蒡一钱五分(.5g)知母蜜炙,一钱(g)玄参二钱(8g)甘草一钱(g)麦冬去心,三钱(9g)淡竹叶三十片(.5g)(甚者,加石膏,冬米一两)

水煎服。

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痧疹透发不出。喘嗽,烦闷躁乱,咽喉肿痛者。

I方解】竹叶柳蒡汤偏重于辛凉,还有清热生津除烦的作用。但是要注意,西河挪,辛温而燥。发汗的力量强,还有{孚萍,发汗力量也强,对于小孩用药需要注意,可以用西河柳或浮蒋煎水,来渍形以为汗。这几年麻疹少了,但是有变异性麻疹和非典型的麻疹,比较严重,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很好。

在具体用的时候,要根据方子的特点和功用考虑,升麻葛根汤是在开始时用。麻疹开始耐,其他的症状不大明显。就像感冒。特别是发热、咳嗽,还可能见到疹子。如果见到疹子,而且其他症状比较明显,发热、咳嗽比较明显。还有烦躁,口渴,咽痛,说明里热盛。在加重解表宣肺的同时,用竹叶、知母、玄参清热除烦,有利于透疹。升麻葛根汤的宣毒发表和竹叶柳蒡汤又有轻重的不同,升麻葛根汤宣毒发表力量比较轻一些,恶寒比较明显,所以用药在透表发表时作用比较明显,其温药解表的力量比较强,清内热比较差。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柴胡(6g)干葛(9g)甘草(g)黄芩(6g)羌活(g)白芷(g)芍药(6g)桔梗(g)(原书无分量)

水二盅,姜二片,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5g),煎热服。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

解肌清热。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来微洪者。

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柴胡一钱二分(6g)葛根一钱五分(9g)甘草五分(g)赤芍药一钱(6g)黄芩一钱五分(6g)知母一钱(5g)生地二钱(9g)丹皮一钱五分(g)贝母一钱(6g)。水煎服。心烦加淡竹叶十片。谵语加石膏三钱。功用:解肌清热。主治:“春温夏热之病,其证发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耳,此方主之”。

柴葛解肌汤主要是治疗外感风寒证,在症状上,不同于一般按六经分证的太阳经证。本方证寒轻热重,头痛特别明显,表现在前额痛,连着眼眶痛,鼻干,说明阳明经有热,所以用葛根、柴胡作为主药,就是用来解除阳明经证,不要认为阳明经证就是白虎汤证。另外,在表证当中,阳明经证就是头痛,眼眶痛,鼻干,寒重时还有项背不舒,在这时用柴胡配合葛根,作为辛凉解表剂。实际上辛凉解表剂,不在于这两味药,因为这两味药能更好地解除阳明经的风寒。而且还配合羌活、白芷,羌活是太阳经的药,白芷是阳明经的药,所以治阳明经的风热、风寒都可以与辛温或辛凉药同用。本方用黄芩、芍药。按所治的证应用赤芍,它不同于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是生地和黄芩,而它用的是赤芍和黄苓,赤芍能凉血清热,可以说一清气分,一清血分。使羌、芷配合不至于辛温而燥。这两味药不仅是辛温。而且是芳香而燥、升散的药。所以用黄芩,芍药来佐制这两个药。另外加入桔梗、甘草,可以利咽喉,可以宣肺,能开肺气,有助于加强解表药的作用,所以有时咳嗽用桔梗,不咳嗽也用桔梗,就是这个道理。甘草除了和桔梗合起来利咽外,还有甘缓之意,就是发汗而不大汗。最重要的一点,用了小量石膏,但要注意舌苔脉象,究竟是表证风寒之脉,还是浮数有力的脉,舌苔是薄黄的,还是白的。

下边有一个同名方,与柴葛解肌汤就不同。把羌活、白芷、桔梗、石膏去掉,加了知母、生地、丹皮、贝母。从主治可以看出一个症状上的不同,不恶寒,但发热。是表证。但是不恶寒,是感受温热之邪所伤而发热,头痛。凡是表热证,用辛凉解表药,可以有汗。但汗是不正常的,这里加了清热滋阴药,是生津用。在这里有一个学派学说的问题。温热之邪固然容易伤阴,春温之邪多由伏邪为害,自内而发,更容易伤阴,所以在清热、保护津液方面,特别重视。在临床上多见薄白苔,如果见白腻苔,就是温邪兼夹其他邪,一个是夹湿,一个是素来多湿痰。或者是多食生冷。因此在加滋阴药物时,就要注意。宁可用生津甘淡的药。或者是苦寒的药加入里边。所以这两个方子的立意是不同的,一个是不恶寒,一个是寒轻,因此去羌活、白芷。还有石膏的问题,是个人的用法,虽然用法不同,但用量上抠得很紧,只能小量(一钱),而且不大常用。现在有误解,认为石膏清热还能解表发汗,但它究竟还是气分药,应引起重视。

葱豉桔梗汤

(《通俗伤寒论》)

鲜葱白三枚到五枚苦桔梗一钱至钱半(5g)焦山栀二钱至三钱(6g)淡豆豉二钱至五钱(9g)苏薄荷一钱至钱半(g)青莲翘钱半至二钱(6g)生甘草六分至八分(g)鲜淡竹叶三十片(g)

水煎服。

疏风解表。清肺泄热。

风温初起。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琳浮散。

葱豉桔梗汤由葱豉汤和桔梗散合成。葱豉汤是葱白和豆豉。葱白,习惯上要用连须、带根,上段青的就不用了。因为葱白能通阳发汗,加上豆豉以后,出汗力量更强,是发汗解表的药,一般感受风寒的轻证用它来发汗解表,是属于辛温。可是,葱豉汤的辛温和桔梗散相配就变成辛凉解表。桔梗散,有薄荷、连翘、焦山栀、桔梗、甘草、竹叶,这个方子,如果把葱白去掉再加上几个药,就是银翘散了。和银翘散相比,它没有芳香辟秽的作用,清热解毒的作用也不重。所以在这里,作为风温初起来用。风温多发于春季,温病学派里有新感、伏气这两种争论,方剂学则是根据症状,内热重,则清热加重,恶寒发热无汗重,则解表发汗加重,辛凉的药可以发汗解表,但发汗的作用总不如辛温强。所以往往在辛凉药中要加入辛温解表药,互相配合。

葱豉桔梗汤还可以和银翘散、桑菊饮比较,银翘散不仅仅治风温,还治温热之耶,桑菊饮则仅治风温初起,重点在于清泄肺热止咳,因为是风热在肺,是新感,而不是伏邪。所以从中可以看出,用药重点不同,选择的方向不同,证不同,立法不同,选药处方也就不同。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用于虚人而受外感。由于原来的体质弱。因此在治疗时要考虑扶正,正包括气血阴阳,扶正就要弄清楚是素体气虚,还是素体阳虚、血虚、阴虚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只要是案体有这些情况,在解表时就要注意。另外,解表和扶正的关系,不扶正就不能祛除外邪而使表解,因为气血阴阳不足,就不能达到使肌肤毛窍开合正常而汗出表解的目的,所谓汗出,就是营卫和,服药后就可以有汗,而汗是要阴阳互相作用而出的。另外,可能因为用了强烈发汗药,所谓强烈,就是和虚入相比较,因为本身虚,所以服药后就有可能伤正,可能产生别的病。因此,这样的情况必须配合适当的扶正的药,才能使表邪去,而入不受伤。这里要强调一下扶正解表的目的,不是通过这个来治虚,而是根据虚证而有表邪,目的是为了解表而不伤正,防止补益药不当或过多,反会留邪难解。所以扶正药的多少,根据正虚的程度而定。

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

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一两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水煎服)。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感冒风寒湿邪。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瘦痛,孟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脯痞捕,舌苦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5g)甘草五分(g)。水煎服。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主治: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者。

()仓廪散(《普济方》)人参茯苓甘草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椒壳前胡陈仓米等等分,罗匀,加生姜、薄荷煎,热服。功用:益气解表,败毒止呕。主治;噤口痢。毒气冲心,有热呕吐。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姜汁炒茯苓各七钱半陈皮甘草桔梗枳壳麸炒木香各五钱。咀,每服四钱(g),水半盏,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温服,不拘时(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姜三片,枣三枚,水煎服)。功用:益气解表,祛痰止咳,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等证。

方名中所谓的毒。指的是天地不正之气。最难使人理懈的是虚在哪里’从临床上如何判断?实际上,通过年龄。通过了解过去情况,小孩、老人和同龄人相比身体状况较差,这就是虚。最难区别的是年轻人,必须和同龄人比较,但他往往没有明显的气虚证。有经验的大夫,通过望诊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虚实情况。首先本方有一个特点,里边的药都是相互关联的。羌、独活。都可以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区别在于作用部位,羌活偏身之上,独活偏身之下;配合柴胡来解表,可以说是太阳、少阳都治;再加上川芎,头痛、身疼、恶寒发热,主要几个症状都抓住了。能够发汗,能够解表,能够祛除风寒湿邪,而且上至巅顶,下至于脚,有独活,有川芎。都照顾到了。方子里边有桔梗、枳壳,即枳桔散,治疗胸满不痛,即胸部气不舒畅,气闷,一个是宽中下气,一个是宣通肺气,一个上行,一个下行,这样一升一降,将胸中之郁气散开。因为里边有湿有痰,所以症状里有咳嗽,通过升降肺气,既能够宽胸,又能够祛痰,加上茯苓、前胡来帮助祛痰,甘草可以利咽,可以缓和辛燥之气,整个方子是辛温的。此外,加一味人参,而人参在这里边实际上是十分之一的量,即诸药一共九两半,人参是一两,扶正的药只占了十分之一,十分之九是解表的。一般的扶正解表药,扶正药还是为次的,不同于以补为散。这里人参有特殊的用法,人参用在任何药的配伍当中,可以加强它的作用,例如说,在补气药中就加强补气的作用,在补血药中能加强补血的作用,补阴补阳也都可以相配,同样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但是,不是说所有药都必须要用人参,人参加在其他不同的药里边,可以加强不同的作用。作为从属地位来用,分量是较小的。虚的时候加入有助于补元气,更好地祛邪。对于气虚的人来用,对于体弱的人来用,服药后,能够解陈表邪。再考虑副原是治小儿的,加一点人参就可以理解了。

“逆流挽舟”,是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的“痢疾论”中治法上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并在方后指出:“活人此方,全不因病痢而出,但昌所为逆挽之法,推重此方,盖借人参之大力,而后能逆挽之耳。”治痢疾用败毒散就是“逆流挽舟”。痢疾有一种情况,表证未解,痢疾又比较重,“逆流挽舟”法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有一种暑湿热证,是不可能用的。如果有汗的痢疾,没有表证,没有恶寒、无汗,绝不可用。所以这些要注意。有时知道这个名词,不知道具体的用法,见了逆流挽舟这个词,就用败毒散治痢疾,殊不知败毒散本身是辛温的,如果是热痢,应该清热祛湿,解毒止痢,就不能用败毒散。也有人误认为用荆防败毒散才是喻氏所说的“逆流挽舟”,是不读书之过,可叹!

附方仓廪散,就是败毒傲加陈仓米,治疗噤口痢,用陈仓米主要来养胃气,这个方子也是治疗外有表不解,内有热成痢,热毒盛。逆气上冲。所谓噤口,就是不能吃东西,食入即吐,汤水不得入。这个方子,还是属于“逆流挽舟”。另一个附方参苏饮,是益气解表的方子,解表的力量弱一些,主要是治疗感冒,咳嗽,素体有痰,是老弱虚人所用,用苏叶和葛根,就是不用特别强的解表药,防止气虚人汗出过多。着重通过苏叶和葛根的解表,加上宣肺,加上人参的扶正气,使正气补足了以后,自然就汗出而表解。另外,方子里边有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也有枳壳、桔梗,重点在于痰,这里的用法和上面的有所不同,方中有木香,侧重于宣脾气,既有枳、桔,又有陈皮,再加上木香,补而行,虽有痰在内,不至于腻住痰,影响痰的排出。这样不但不会留痰,还有助于排痰。所以药中加了一点木香,使气更加顺一些,流行起来更加畅一些。只有这样,再加上补气药,气在内才更加活泼,能更好的祛痰,解表。另外,作为老年人来用,不能用强烈发汗药,不能用暖药,另一个,用参来扶正,用量绝不能大,或者可用党参,甚至加大甘草的量,以温中益气。

再造散

(《伤寒六书》)

黄芪(6g)人参(g)桂枝(g)甘草(.5g)熟附片(g)细辛(g)羌活(g)防风(g)川芎(g)煨姜(g)(原书无用量)

水二盅,煎至一盅,温服。枣二牧,煎一盅,《槌法》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服。

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等。

再造散不是以补药为主,因为它主治的是一个特殊的证,陶氏称为无阳证,实际上足病人阳气原本就很虚弱。又感受风寒所致。再造散是助阳解表的方剂。外感风寒,用发汗剂而无汗,因为阳气不足,这个方子以助阳益气的人参、黄芪、桂枝、甘草和熟附片为主体,配合以辛温解表药。实际上把桂枝改成肉桂,就是保元汤,在补益剂中有这个方子。另外,在解表药里,用羌活、防风、细辛,加上桂枝,辛温解表。人参、附子、甘草、黄芪助阳益气,而附子和桂枝、细辛、防风、羌活合起来,又变成散风寒的药。

本方特点就是各药互相之间配合很精妙,既考虑了阳气虚,又考虑了发散风寒,还要使得汗出而不至于耗伤阳气和阴血,气、血、阴、阳都要考虑到。汲取了《伤寒论》中几个方子的持点,有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通过理解这几个方子的精神而组成了本方。作为表寒证,无汗应用麻黄,但是考虑到人体阳气虚。虽用发汗药而汗不得出,又有阳虚的见证,说明了阳气不足,当禁用麻黄。但无汗又考虑到麻黄虽能鼓舞阳气,但是加用了麻黄,强力发汗,可以造成亡阳的现象,因此决定舍弃麻黄不用。另外,在《伤寒论》上,麻附细辛并用,治疗少阴病,也考虑到用药大峻,虽然有附子可以助阳,但是还不够,从辫表来说,虽然已用桂枝、细辛、羌活、防风,因为阳气不足,阳气虚,寒邪必然伤人较深,所以要用少阴经的药,也就是细辛,从里往外发,用这两个药来代替麻黄,与桂枝相配更好地发汗。从这四个发汗药来考虑,既要达到辛温发汗的目的,又要防止用这些药以后有亡阳之弊,所以也得避开麻黄不用。补气、补阳的时候,用人参、黄芪、附子、甘草。温阳益气,不仅加强了补气的作用,还兼有防止汗出过多的问题。所以用黄芪的意思,除了补气以外,和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用白术一样,还可以防止汗出多,防止麻黄这类药耗伤阳气。用川芎和赤芍,加强了和血的药,因为所治的是阳虚而不是阴虚,所以在补阳气以后,再加上和血的药,就能够更好地通调血脉使汗出,因为血汗同源。血与汗的物质基础是一致的,但是还怕赤芍性寒能够凉血,影响发汗,所以赤芍要炒,制其凉性。用生姜,并不是用它的发散,而是要更好地鼓舞胃气,温胃行气,同时跟大枣配合,升腾脾胃升发之气。为了不使生姜作为发表药来用。所以生姜要煨一下。在配伍方面也非常讲究,因为本证是相当危险的病,危险不在表寒,而危险在阳气之虚,如果表证不解,很快由于阳气虚而变为里寒证,就可能出现四逆类的情况,因此这个方子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情况下用的。下面看看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都是麻黄和附子相配,来助阳发汗,都是治疗阳气虚。寒邪伤人深,不仅是表有寒,里也有寒,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必须表里之寒并治,要治里寒,就必须扶阳,所以麻黄和附子并用。从原方上可以看出区别,少阴病是不应发热的,如果见了少阴病证,就是四肢不温,脉微细,但欲寐,说明阳气虚,有寒。细辛入少阴,最善于驱除人身最深处的寒,独活也有相似的作用,治少阴伏寒,可是如果少阴病二三日,没有里证,就用甘草不用细辛,从这里可以看出,对麻黄的使用是非常注意的,在刚开始得病的时候,病程不长,对阳气的损害不大,可以用麻黄和细辛并用,配合附子,到了二三日以后,不见里证,就不用细辛,而用甘草了,来缓合麻、附峻烈之性,这是《伤寒论》中遣药组方非常严谨的一例。

换句话说,即使在这样的时候,也不主张强烈地发汗,解表。所以回过来再看再造散,就可以理解它处处避开麻黄,又要达到辛溢解表的作用,所以用桂枝加羌、防和细辛,因为它是无阳证,表证又很明显,因此,必须这样治疗。还要提到细辛,味道特别辛散,容易耗散人的真气,另外根据其入肾经,所以肾阴虚而有寒,当然阳也虚,这种情况用细辛要注意。使用不当能使肾中虚阳外越。出现假热,面红如故。要补充说明的是,小青龙汤证应与寒饮、肾不纳气区别开,如果寒饮而肾阳虚及肾不纳气时应用小青龙汤,要注意,麻黄和细辛都是相当强悍的药。说明用赤芍防止细辛、桂枝,互相配合不至于伤阴动血,所以说再造散中的交叉关系很多,要理解在这样危重证的时候,如何来处理。通过本方这样的处理,也就学会了药的特点的配合作用。助阳必须用甘温,用辛热,而表露证要用辛温来治,所以在方子的配伍当中,从总的“温”字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就是要防止温太过,特别是温燥太过。作为阴虚的表证,多表热,可有时受寒还没有化热时,或者说,素来有蓄血证,就要注意预防导致出血。

葱白七味饮

(《外台秘要》)

葱白连根切,一升(9g)干葛切,六合(9g)新豉一合(6g)生姜切,二合(6g)生麦门冬去心,六合(9g)干地黄六合(9g)劳水八升,以杓扬之一千遍

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温三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复之。忌芜荑(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养血解表。

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复感冒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葱白七味饮是一个养血发汗的方剂,其中发汗主要是葱白和豆豉,在用葱、豉的同时。加葛根、生姜,作为解表药。葱,豉的发汗加上生姜,还是比较温和的。就是一个治疗小感冒,小发散的方子。葛根不是温的,在这里是用来升发阳明之气以促发汗解表,同时用了地黄和麦冬,这两味药是用来补血的,因为麦冬地黄膏治疗血虚是一个专门的方子,血汗同源,所以把这两个方子合到一起,能加强解表的作用,因为地黄、麦冬是凉腻的药,所以加上葛根,生姜。同时还考虑到用水(劳水)的问题,都是交叉相互为用。

服法要注意,服药后大约经过走八九里地的时间,感觉到要出汗,渐渐加衣被,防止汗出过多。这就体现了中医的特点,治病治人。中医讲得很清楚,血汗同源,在《伤寒论》中有很多注意事项,不能乱发汗,乱发汗容易动血,容易出许多变证,少阴病更不许发汗,这是一个基本的禁忌原则。在这些禁忌原则之下,再想办法来治疗,在解表的时候,处方当中用滋阴养血发汗,另一方面还要防止汗出过多。

加减葳蕤汤

(《通俗伤寒论》)

生葳蕤二至三钱(9g)生葱白二枚至三枚(6g)桔梗一钱至钱半(5g)东白薇五分一钱(g)淡豆豉三钱至四钱(9g)苏薄荷一钱至钱半(5g)炙草五分(.5g)红枣二枚

水煎,分温再服。

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等症。

葳蕤汤(《备急千金要方》)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各二两石膏三两。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大黄三两下之。如无木香,可用麝香一分。功用:疏风解表,清热养阴。主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不欲眠,下之则小便难,发其汗必谵语。加烧针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葳蕤汤主之。

最早记载,生葳蕤(生玉竹)治风温,风温初起,它不但是作为滋阴药。而且兼有解表之功,可是现在一般的感冒不用这些滋腻之品。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药,这些药关键还是葱,豉,加薄荷,加桔梗,可是,方中不仅加葳蕤,同时还加了白薇,一个是滋阴,一个是凉血。因为煮体阴虚而用它。为什么素体阴虚用它呢?舌是赤的,脉是数的,一般的表证不见这个证,一般的风热、温热之邪,也不见这个证,见到这个证有恶寒发热,舌赤,说明内热盛,又没有见到其他内热的情况,说明素体阴虚有内热,所以在这样治疗的时候,总的原则是用辛凉解表的办法加上养阴的药,这个方子的意思就是这样。一般不用滋腻的药,也不用白薇这样凉血比较厉害的药,因为用凉血药。掌握不好会影响发汗解表。这个方子和葳蕤汤此。用药的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是大刀阔斧的药,一个是非常细腻的药,它也是治疗风温的,它的证基本上就是《伤寒论》第六条的条文来的,可以辛凉解表。由于当时没有这些药,所以还是用一些香燥的药,麻黄、独活、川芎,还是用了石膏。后来的方子在辛凉解表时,辛凉药和辛温药相配,误汗亡阳、大汗伤阴这些就很少见了,这是由于药物品种比过去丰富了,方药配伍也就更加精细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fl/8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