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16防风

别名:铜芸(《本经》),茴芸、茴草、百枝、闾根、百蜚(《吴普本草》),屏风(《别录》)、风肉(《药材资料汇编》)。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古籍产地: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干。

2.陶弘景:郡县无名沙苑。今(防风)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惟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

3.《唐本草》:防风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体无毛。根粗壮,茎基密生褐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茎单生,2歧分枝。基生叶三角状卵形,长7~19厘米,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条形至披针形,全缘;叶柄长2~6.5厘米;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5~9,不等长;总苞片缺如;小伞形花序有花4~9朵,小总苞片4~5,披针形;萼齿短三角形,较显着;花瓣5,白色,倒卵形,凹头,向内卷;子房下位,2室,花柱2,花柱基部圆锥形。双悬果卵形,幼嫩时具疣状突起,成熟时裂开成2分果,悬挂在二果柄的顶端,分果有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

资源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采制: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栽培: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宜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酸性大,粘性重的土壤中种植。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炮制: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膀胱、肺、脾经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2)防风一药,顾名思义,是治风止痛的药物。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因它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故又可用于风热痈盛、目赤肿痛、咽喉不利等症,可与荆芥、薄荷、连翘、山栀、黄芩等同用。至于祛风解痉方面,则力量较弱,如用治破伤风,本品只能作为辅助药,不能独任其功。荆芥与防风常同用于祛风解表,有如麻黄配桂枝以发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须的作用。但荆、防发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较为缓和。至于荆、防两药相比,则荆芥发汗之力较强,而防风祛风止痛之功较好。根据临床体会,防风炒用可减缓它祛风的力量,却有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腹泻。防风炒炭,又可用于崩漏而见血色清淡者,与温经止血的炮姜相比,则功用相似而力较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②《唐本草》:"畏萆薢。"

③《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④《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2.《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3.《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4.《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痪,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5.《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6.《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

7.王好古:搜肝气。

8.《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孪,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盗汗,断漏下、崩中。

9.《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10.《药对》:(防风)得葱白能行周身,得泽泻、藁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

附方:

1.升阳益胃汤: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防风、白芍药、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四钱,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生姜五片,大枣二枚

2.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各9克(一钱半),细辛3克(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各6克(一钱),加生姜两片葱白一株

3.防风解毒汤:防风、薄荷、荆芥、石膏、知母、桔梗、甘草、牛蒡、连翘、木通、枳壳、淡竹叶

4.痛泄药方:陈皮45g(两半),白术90g(三两),白芍60g(二两),防风30g(一两)

5.防风通圣散: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炒)、白术、山栀(炒黑)、大黄(酒蒸)、芒硝(各五钱)、黄芩、石膏、桔梗(各一两)、甘草(二两)、滑石(三两)、加生姜葱白煎。

6.小续命汤: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杏仁附子防己芍药黄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

7.独活寄生汤: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8.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一钱〕、川芎、峹本、防风、甘草〔炙五分〕、蔓荆子〔三分〕

9.滋燥养荣汤:当归二钱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酒炒)炒芍药秦艽各一钱,甘草防风各五分

10.升阳散火汤:柴胡8钱、防风2.5钱、升麻、葛根、羌活、独活、人参、白芍各5钱,炙甘草3钱、生甘草2钱、加姜,枣

配伍:1.配荆芥:祛风解表,止泻止血。荆芥辛温,功善祛风解表止痉,二药合用,其祛风解表之力增强,二者性均平和,故可用于风寒、风热、风湿为患的外感,可祛风、散寒、胜湿。二者烧用皆可止血、止泻。荆芥偏人血分,防风偏入气分,气血同治,相须为用,加强祛风疗效,故亦可用于风寒湿痹证。

2.配羌活:祛风胜湿止痛。羌活辛温雄烈,散肌表之风邪,利周身关节之痛,其气厚味薄,善行气分之邪;防风可通行一身,防御外风,功善祛风胜湿。二者同用,能上达于周身,有疏风胜湿止痛之效,善治风湿在表在上、偏正头痛、身重关节疼痛偏于游走性者。

3.配防己:祛风、胜湿、止痛。防己利水止痛,为治湿痹之药;防风为风药主药,性温且能胜湿。二者配伍,既能祛风胜湿,又能利水止痛,一散一利,相得益彰,用治风湿热痹,全身关节疼痛。

4.配全蝎:祛风止痉。全蝎祛风镇痉,通经止痛,引药达病所;防风善主一切风病。全蝎得防风,其祛风之力增强;防风得全蝎,则可达病所。二者合用,甘缓止疼之力倍增,故用于中风口。惊痫抽搐、破伤风等。

5.防风配伍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散肝风升脾阳而止泻;白术健脾燥湿;白芍养血柔肝,使肝气条达;陈皮理气燥湿。四药合用,名为“痛泻要方”,有补脾泻肝之功,可用来治疗脾虚肝旺所致之腹痛泄泻。

6.防风配伍薄荷、连翘:防风善祛风邪;薄荷、连翘疏散风热。三药伍用,共奏疏散风热之功,可治疗外感风热表症。

7.防风配伍川芎、白芷:防风疏散风邪;川芎、白芷疏风止痛。三者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功,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

8.防风配伍独活、牛膝、桑寄生:防风祛风胜湿;独活善祛下半身之风寒湿邪。防风、独活相伍,祛风除湿之力更著。牛膝、桑寄生既祛风湿,又补肝肾,与前药配用,则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来治疗风寒湿痹日久而肝肾不足所引起之腰膝酸痛,肢节屈伸不利等症效果良好。

9.防风配伍荆芥、苦参:防风、荆芥祛在表之风邪;苦参清热燥湿。三者伍用,可祛风清热,燥湿胜湿。能用于治疗风湿之邪所致之皮肤瘙痒等症。

九玄堂视频号

鼻窦炎、鼻息肉小偏方

鼻衄小偏方(流鼻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fl/6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