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精选论风药治疗ldquo湿火相合

论风药治疗“湿火相合”型

“内伤热中”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九年制中医学级李斯炽班张若枫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七年制中医学级2班郝文丰

●●●提要●●●

“湿火相合”型“内伤热中”证的病机在于脾胃气虚、谷气下流、湿浊内郁,引动下焦之阴火上冲,表现为间断性发热。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组方中多用风药,以其升发脾阳、疏肝解郁、胜湿之用治疗“气虚发热”,独具特色。

●●●关键词●●●

内伤热中阴火湿火相合风药

“内伤热中”证并非由气虚直接导致发热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多层次、复杂的病理环节。李杲针对“内伤热中”证提出“甘温除热”的治疗原则,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医家多重视参、芪、草补益胃气、固护元气之用,而易忽略升、柴升阳解郁、理气胜湿之功。笔者试从风药治疗“湿火相合”型“内伤热中”证的角度,分析李杲运用风药的精髓所在。

●1内伤热中证的概念

“内伤热中证”可以从脾胃“内伤热中”的名称来分析。脾胃“内伤”,是指由于饮食、情志、劳倦等综合因素造成的脾胃虚损性疾病。“热中”,可以与“寒中”相比较。《伤寒论》中寒邪直中太阴表现为寒性病证,其原因是太阴中焦虚寒,外来寒湿之邪直接侵犯太阴经,临床表现没有发热,只有恶寒。因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热中”临床表现为发热,而其病机也类似“寒中”,有虚损的内因。将“内伤”与“热中”的意思连接起来,可以知道,“内伤热中证”是指伤于内而出现的发热病证。

●2“阴火”之理论内涵

内伤热中证的“热中”表现出的热象,李杲认为是由“阴火”内燔导致。“阴火”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李杲认为,“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1],气火关系失调,是引起“阴火”及内伤热中证的关键。脾胃气虚致后天化源无力,元气不足,必然产生阴火。

“阴火”的“阴”是相对于外感疾病之“阳”而言,谓“阴火”与由外感而导致的“火”有区别,因其病因来源属内伤,由脾胃内伤而致,有“气虚”的本因在内。这也是《素问·调经论》中“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之义。故“阴火”为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阴火上冲,就会产生内伤热中的以热象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3“湿火相合”型“热中”机理

脾胃气虚,失于健运,水谷不化生精气上输于肺,而下流成为湿浊,郁结而生内热,所谓内热也即阴火。“积阳为天”,元气清阳必须有足够的量才能升腾上行。脾胃元气虚衰则使清阳散解,不能积聚,以致无力升腾上行;且脾失健运,湿浊阴邪停积,湿性趋下,同时迫使脾胃元气下陷阴分,郁于下焦,与肝肾相火相合,即脾湿内郁,受相火的作用而蕴蒸为湿热。“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3]。此类病机,因同时存在湿浊实邪和脾胃气虚的内伤因素,故产生的阴火为虚实夹杂、虚中夹实。

发病机理以正虚为主,其次为肝气失调。

正气虚弱是发病的基础。“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1]。内伤发热的特点是患者素来畏寒,动则燥热,复后如常,“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3]。皮肤毛腠、经络脏腑之正气虚衰,使阴火有虚可乘,由此可见正气虚弱是“阴火上冲”的基础。

肝气失调是“阴火”发作的诱因。湿浊流注,引动下焦阴火上冲,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4]笔者认为脾气亏虚,清阳下陷,脾阳陷入阴分使肝阳偏盛,肝之阴阳失衡,其疏泄相对增强,木旺可克脾土。故病气虚发热的患者在活动时,肝之阳气升发,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则发热。

●4风药的运用

除内伤发热必绝阴火之源,断阴火之路。绝阴火之源需补脾胃之气,升清阳,使脾气复归中焦土位。断阴火上蹿之路需调气机,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有助于脾升胃降。清阳上升,复归原位,自然无中气下陷之故,阴阳平衡,则阴火自灭。

李杲对于内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下陷、阴火上乘之病证,提出升阳益气的治则。其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就是在用参、芪、草补益胃气、固护元气的同时稍佐升阳风药升麻、柴胡,以使阳气升提,脾运得健。甘温益气升阳药配伍风药为李杲用药特色,以升发脾胃清阳,长养元气而泻阴火。笔者试从以下方面试析风药治疗“湿火相合”型“内伤热中”证之功用。

4.1升发脾阳

脾以升为健,“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生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1]脾胃得升、柴之升,使水谷之精气能上输心、肺,以长养元气;且谷气不下流,下焦肝肾之相火不被郁遏。如是则元气旺而阴火熄,清阳升发,阴火降潜,而虚热自退。故李杲之“甘温除热”法,除甘温补中益气之外,与风药升发脾胃清阳是分不开的。

4.2疏肝调气

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兼具舒肝作用。肝主疏泄,脾胃升降亦有赖于肝气的条达,故全身气机的调畅须肝脾互相配合。朱震亨曰:“上升之气,自肝而出。”[5]肝胆配合,在条达全身气机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包括脾的升清功能。《医贯·五行论》云:“木气也,春升之气也,阳气也,元气也,胃气也,同出而异名也……此东垣《脾胃论》中用升柴以疏木气。”[6]余听鸿认为:“此方之升麻、柴胡,即是舒肝之品,当归是养肝之品,东垣先生曰:治脾不若治肝。木气调达,土气自舒……所以补中益气汤,人皆云升清,不知东垣先生方中有舒肝扶土之妙。”[7]此亦是肝脾同调,脾虚则肝旺,脾病亦须调肝。方中当归养肝、柴胡、升麻舒肝解郁,其他诸药补脾胃,全方舒肝扶土,在补脾之中寓疏肝之法。

4.3风能胜湿

针对阴火生之于脾虚湿阻,内郁化火的病机,李杲认为不能用利湿之法,而应用升阳除湿之法。因风药既可生发清阳,畅达郁遏之气使浊阴自化,又能直接胜湿,所谓木克土,风胜湿,“地上淖泽,风之即干”[8]。

李杲使用风药除湿,究其因,有以下几点:其一脾阳不升,脾主湿,湿邪为患,主要在于脾胃阳气不升,水湿之邪下溜所致;其二湿阻气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易伤阳气,阻塞气机,使阳气不得伸展,致水湿运行不畅,而成湿邪阻滞之疾;其三,渗利伤阳,李杲认为,渗利之品,多为阴药,“皆行阴道而泻阳道”,故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即“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

升阳风药大都气味辛温,具升发清阳,舒展经脉之气的作用。在“内伤发热”证的治疗中,风药与健脾药相配,可使脾运得健,清阳得升,浊阴自化,湿邪自除。

●5病案分析

病者劳倦而招风湿,右脉濡小,左脉浮弦,舌苔薄白,溺赤便溏,肢体楚,神倦嗜卧,少纳口干,升阳益胃汤。参、术、芪、草、夏、陈、苓、泽、羌、独、防、柴、连、芍、姜、枣加川朴、青皮。(《继志堂医案·内伤杂病门》)

分析:阳气不升而风湿郁于经络,治疗可用风药胜湿的方法。若脾胃气虚,卫外阳气不伸,复有湿热熏蒸,可用升阳益气合祛风化湿之法。系李东垣补中升阳,又随时为用治疗思想的体现。

●6结语

“湿火相合”型“内伤热中”证以脾胃虚弱、湿浊下流为主要矛盾,致郁而化热、肝气失调,引动“阴火”。风药集升阳、调气、胜湿之功于一体,李杲将其作为治疗“阴火”的要药,再以中虚气陷的理论为基础,运用风药升阳,或升阳益气,或升阳除湿,或疏肝调气,使其当升之阳气得升,当除之内湿能除,当降之阴火能降,以收标本同治之功。此乃李杲运用风药的精髓所在。如无气陷,则阴火无从谈起,投以风药更是无的放矢,反有耗伤气血之弊。因此,临床上我们需要师古而不泥古,多维度思考,以创新立意。

参考文献

1李杲.脾胃论[M].文魁,丁国华整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2-李杲.兰室秘藏[M].文魁,丁国华整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3李杲.内外伤辨惑论[M].文魁,丁国华整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4朱震亨.格致余论[M].施仁潮整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林佩琴.类证治裁[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赵献可.医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余听鸿.余听鸿医案[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李中梓.医宗必读[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学与辩证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fl/6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