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普遍缺乏优质蛋白质教你2招 http://www.jiaguihuan.com/sbfy/6026.html甘草
甘草,以味甜而得名,此外还有蜜甘、美草、灵草等别称,最特别的别称是“国老”。《本草正》记载:“(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
因为甘草能调和诸药,所以在应用时,大多时候不起主要治疗作用,而是帮助“君药”发挥作用,还能减轻一些药物的毒副反应,使方中诸药同舟共济,驱除邪患。据统计,我国现今临床常用的余种中药中,甘草的处方率在79%以上,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正应了医学家陶弘景的那句话:“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中国北方,以内蒙古、甘肃等地所产者为著名。它入药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多年。甘草味甘性平,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
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唐朝名医甄权称甘草能“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在当时的湖广地区,人们外出旅行,随身必带甘草数段,以备不时之需。凡就餐前先试服少量饮食,再取甘草嚼汁,若经此不吐者,证明食物无毒,便可放心享用。
甘草入药有生用和炙用之别。炙甘草偏重于补虚,生甘草则偏重于解毒。炙甘草可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等症;生用则可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及痈疽疮疡,还可解药毒及食物中毒。所以有诗赞曰:名医笔下常点圈,调和百药赖成全。生用解毒炙补益,带给人间都是甜。
据科学实验证明,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素(即甘草甜素),还含有还原糖、淀粉及胶质等成分,有类似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镇静、保肝、解毒、解热、抗炎、抗心律失常、降脂及抗动脉硬化。其中甘草甜素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抗艾滋病病毒。
甘草含甘草甜素达4%~6%,其甜度比蔗糖高50倍。甘草甜素易溶于水,即使1∶的稀释液中仍有甜味,足见名副其实。过去,江浙民间常在婴儿手腕上缚一段甘草,任其吮吸,既甜且有益无害。现代美、英、日等国酿制啤酒、配制饮料都喜欢用甘草作调味剂,国际上蜜饯、糖果、化妆品中亦大量应用甘草。
概论国老。
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用于肺脾虚弱所致之倦怠乏力、惊悸气短、咳嗽痰多等;及用于缓解药物之毒性、烈性,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
1.祛痰镇咳,解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癌。
2.使多种动物的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并且能增强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
3.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抗肝损伤。
4.保护胃黏膜,降低胃酸浓度,抑制胃溃疡。
5.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等引起的肠痉挛有解痉作用。
食方举例1.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3克、石菖蒲2~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治湿热下痢:甘草6克、芍药6克、升麻6克、滑石6克,水煎服。
3.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甘草1份、山豆根3份,共研细粉和匀。每日服0.3~0.6克,每日3~4次。
4.治婴幼儿便秘:生甘草2~3克,放入15~20毫升水中泡服,每日1次,一般7~15日愈。
5.治汤火灼疮:甘草煎蜜外涂。
6.治手足皲裂:甘草50克切片,浸于75%酒精毫升内,24小时滤出浸液,加入甘油和水混合后搽患处。
7.治铅中毒:生甘草10克,杏仁(去皮、去尖)15克,两味同煎,一日2次,连服3~5天。
8.治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症状较轻者:甘草10克,绿豆30克,银花15克,水煎服。
使用注意1.凡脾胃有湿邪而呕吐者,禁用。《本草害利》强调:“害!甘令人中满。有湿之人,若误用之,令成肿胀。故凡诸湿肿满胀病及呕家酒家,咸不宜服。”
2.不宜大量或长期食用。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大量或长期食用,会引起浮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甚至高血压、低血钾等毒副作用。
家用食物谱甘草绿豆炖白鸭用料:白鸭肉克、绿豆90克、甘草20克,食盐适量。
制作:(1)生甘草润透,洗净,切片;绿豆洗净,除去杂质;白鸭肉洗净,备用。(2)把鸭肉、甘草片、绿豆放入炖锅内,倒入清水毫升,旺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炖50分钟,加上盐,搅匀即可。
此菜可以健脾开胃、清热去火。适宜营养不良及身体虚弱者食用。
桔梗甘草茶用料:桔梗克、甘草克。
制作:将桔梗、甘草共制为末,细筛分包,每包10克,代茶饮。
此茶化痰止咳,宣肺降气。适宜于咳喘等症保健用。
墨鱼甘草汤用料:生甘草30克、墨鱼克、苋菜克,白糖适量。
制作:(1)生甘草洗净,切片;墨鱼洗净,切4厘米见方的块,苋菜洗净,切5厘米长的段,备用。(2)把甘草、墨鱼放入锅中,加水毫升,置旺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煮25分钟,下入苋菜、白糖煮熟即成。
此汤清热解毒,滋阴养血。
甘草枣米糊用料:甘草、大枣、蜂蜜各30克,米粉60克。
制作:(1)甘草洗净;大枣洗净,去核,掰碎。(2)甘草、大枣加0毫升清水煎煮至水剩一半时,去掉甘草渣,留汁待用。(3)蜂蜜、米粉入煎液中搅匀,煮沸后改小火煮至浓稠适度即可。
此糊清热解毒,消炎去肿,润肠通便。有轻微食物中毒者饮服颇佳。
附录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传承食医智慧;
通晓饮食真谛。
更多精选食疗美容
《神农本草经》
素食食疗课
关于课程,欢迎(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