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朱步先,中医名家。
曾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深得朱老真传。
曾受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杂志。
现定居于英国牛津,因医道精通,疗效奇佳,屡起沉疴,名声传遍欧洲,
是我国在海外罕见的中医大家。
目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正在全世界蔓延,无论是寒、是热、是燥、是湿的地区均有发生,可见此种病毒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危害甚剧。现代的检测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治疗暂无特效药,疫苗尚在开发中,如何对付此种病毒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病毒之难以对付,在于它既深伏又善变,温故知新,笔者试从“阴阳毒”的角度略作探析,或可作今人研究此次疫情、寻找对策之参考。
早在《金匮要略》,张仲景就有“阴阳毒”之说,后人不解,问究是阴毒,抑阳毒?不知阴毒、阳毒乃是一毒,可以互相转化。
笔者在《“古义”“新知”相印证》一文中说,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毒只是一毒”,“病毒变异不可捉摸”,即本于仲景的“阴阳毒”之说。
↓戳下图可查看《“古义”“新知”相印证》↓
病毒着于阳则为阳毒,着于阴则为阴毒;似化未化,化而未尽,阴不能出阳,阳复入阴,阴阳兼夹,则为半阴半阳。而这种半阴半阳,又有三分阴七分阳,七分阴三分阳等程度的差异,这就使病证的演变更加复杂。
仲景当年立升麻鳖甲汤(升麻、当归、蜀椒、鳖甲、雄黄、甘草)治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之证,若阴毒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则以此方去雄黄、蜀椒治之。
阴毒、阳毒均为见症重险之急性传染病,是以仲景谓“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又因二者同出一源,只是见症不同,故用阴阳毒统称之,立升麻鳖甲汤略事加减以应之。
升麻功擅升阳解毒,辟瘟疫瘴气;鳖甲长于滋阴清热,平肝散瘀,搜剔阴络之邪,二味一升一潜,入气入血,以靖毒氛。无论阴毒、阳毒均用升、甲,提示阴毒、阳毒常相兼夹,并可相互转化,于是执阴阳两端以化其毒。
用当归者,以毒疠伏匿血脉之中,虽然阳毒有唾脓血,阴毒有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之不同,但同为血涩、血瘀殆无疑义,故用其以通血脉。盖血涩则毒无由化,血瘀则热无由泄,血脉不通则生化之机息矣。
此方令人难以索解之处,在于阳毒面赤斑斑如锦文偏用辛温之蜀椒、雄黄,宁不抱薪救火?阴毒反去此二味,岂不失阴阳相制之义?
历来注家对此认知不一,有谓阳毒用蜀椒、雄黄,意在“从治”(张璐),有谓“以阳从阳,欲其速散也。阴毒去之者,恐阴邪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尤在泾)。等等。因缺乏实践的支持,仅是推论而已,言不中的,仲景遣方用药的真意依然扑朔迷离。
细思阴阳毒乃当时之瘟疫病,既然毒热深重,仲景何以不用苦寒直折、凉营解毒、通里攻下诸法,说明此类证候必有不宜用大剂寒凉药之理由。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烈性传染病的流行,使人们对阴阳毒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例如鼠疫是因感受病鼠秽气疫毒而致,突然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剧烈疼痛。疫毒由皮毛进入血脉使血壅不行,腋胯等部位起核,红肿疼痛;或见衄血、吐血、溲血、便血,毒邪攻心入肾,迅速出现神昏谵语、唇焦舌黑等危象。因患者死后瘀血青黑见于皮肤,故亦称黑死。其见症竟然与阴毒“面目青,身痛如被杖”酷似。
清光绪甲午年(公元年),广州鼠疫流行,死者以十余万计,据当时名医黎天祐云:“时医皆认作大热症,饱食大寒之品及生草药等,入腹即下利,宜其死也。”盖谵语为毒邪攻心,下利乃毒邪入肾,入肾则不可救矣。黎氏这一记载十分珍贵,既说明某些疫毒有其特异性,非寒凉药可解者。亦说明治疗疫病要注意保护心肾功能。
黎氏以升麻鳖甲汤为主方,“每用(升麻)一两或二三两,但当归、鳖甲、甘草二三钱可矣,倘证沉重危险者,可日服二三剂,当食赤小豆粥以护心,勿使毒气入心,服药至热退神清为度。”(《伤寒论崇正编》)并制成散剂施赠市民,活人甚众。
历来瘟疫表现的证候不一,然而张仲景所揭示的毒邪演变之规律依然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证治方药亦可衍化、引申,因证制宜。以升麻鳖甲汤与吴又可治疫病“主客交浑”之三甲散(鳖甲、龟甲、山甲片、蝉蜕、僵蚕、牡蛎、?虫、白芍、当归、甘草)相较,同为升散,一用升麻升阳解毒,一用蝉蜕、僵蚕升清化毒;而搜剔毒邪,一用鳖甲,一除用鳖甲外,还配合龟甲、山甲片、牡蛎、?虫滋燥软坚,通络化瘀;至于通脉,一用当归,一还伍入白芍养血和血。
而彻里彻外,促邪外达、内化,勿使留着的用意并无二致。今之新冠病毒肺炎疫毒犯肺,使肺之气化功能失职,生湿酿痰,是因毒生湿,因毒生痰;痰为毒踞,又增其毒力。且心肺相关,气血相依,痰瘀互结,血脉湮塞,以致心肺功能衰竭,生机遂绝。勿斤斤于化痰,因血涩而痰壅者,化瘀药亦能化痰;勿汲汲于峻补,因瘀阻致内闭者,通脉开窍亦能强心。
当年黎氏治疗鼠疫提出要护心,说明中医学与时俱进,医家的认知不断深化。选用赤小豆粥护心独具匠心。《本经》称赤小豆既入气分“下水肿”,还入血分“排痈肿脓血”,故气血兼治。赤小豆为心之谷,能清心火,导热下行。唐代孟诜说它“令人心孔开”,实寓有通心脉之意。且古人早就以其作辟疫之用,李时珍迳言其“辟瘟疫”,值得重视。
观乎扁鹊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甘草),“疏解热毒”,可预防“天行痘疹”,已开食疗防病之先。鼠疫毒热入血攻心,若蛮补则为敌赍粮,徒张毒焰。毒气入心,选用赤小豆辟疫解毒、通脉护心,深可玩味。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对病毒无微观的认识,证治全凭经验与实践,以及哲理的思辨,成就斐然。古之阴阳毒并非新冠病毒,但证治大法与方药仍有借鉴意义。现代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依然是力克病毒之利器,这就是中医学的独到之处。
时代不同了,“各承家技,终始顺旧”(《伤寒论原序》)是当年仲景不愿意看到的。居今之世,我辈更应努力奋发,弘扬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熔古铸今,再创辉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