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1229/4319047.html《神农本草经》曰:“药有阴阳配合。”药对又叫对药,是医生临床处方时,在中药“四性五味”“七情”理论的指导下两味药物的合理配伍,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应。一般认为相畏、相反配伍能增强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配伍禁忌,但对于某些疾病仍可配用,故并非绝对禁忌。何晓晖教授应用衡法治疗脾胃病时,广泛而巧妙地应用反佐药对,在此介绍6组最常用的反佐药对。01半夏-黄芩
为寒热药对。特点是辛开苦降,平调寒热。
半夏辛温,散结除痞;黄芩苦寒,泄热消痞。两药寒热并用,为治寒热互结之痞证之要药。《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以半夏配伍黄芩,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和阴阳,广泛应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的胃肠疾患。
02黄芩-生姜为寒热药对。特点是清散相兼,寒热并调。
《本经》谓黄芩与生姜相反,但历代医家应用甚多,如小柴胡汤、生姜泻心汤等。黄芩苦寒,清泄胆胃之热;生姜辛温,发散肺胃之寒。两者相伍,表里同治,寒热并调,散泄兼施,以调和胆胃,治胆胃不和之胃痛烧心、恶心呕吐。
03黄连-干姜为寒热药对。特点是辛苦相伍,寒热同理。
黄连味苦性寒以泄热开痞,干姜味辛性热以温中散寒。两药相伍,一寒一热,一升一降,一散一敛,能调中焦寒热,理脾胃升降,达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之功。《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等和胃消痞之方均是以黄连与干姜相伍。
04黄连-吴茱萸为寒热药对。特点是辛开苦降,平调寒热。
苦寒黄连与辛热吴茱萸为伍,此为左金丸,辛开苦降,调治肝胃。黄连既泻肝火,又清胃热,肝火泻则不得横逆犯胃,胃火降则其气自消。但黄连苦寒,收敛气机,郁结难解,佐以辛热疏利之吴茱萸,既能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又能制约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主要功效是清泻肝胃之火,但可根据证候寒热轻重来调整两者剂量比例,达平调寒热之功,如黄连量大于吴茱萸名寒左金、吴茱萸大于黄连名温左金、两药剂量相等名平左金。
05知母-桂枝为寒热药对。特点是寒热并治,润燥相济。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胃病日久,病机错杂,可见兼寒、兼热、兼湿、兼燥,寒与热同在,湿与燥同存。知母味苦性寒质润,能泻胃热,清胃燥;桂枝味辛性温质燥,能散胃寒,祛胃湿。两药相配,相反相成,同理中焦阴阳失调。
06大黄-附子为寒热药对。特点是寒热相配,温通并用。
大黄与附子配伍,共为温下代表方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的君药。大黄大苦大寒,泻下通便,攻逐积滞;附子大辛大热,温里散寒,补益脾阳。寒积腹痛,因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若单用攻下,必更伤中阳;纯用温补,则寒积难去。大黄与附子相伍,温通并用,温下以攻逐寒积,常常用于肠梗阻、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尿毒症属寒积者。
07木香—黄连为寒热药对。特点是寒热同理,止泻止痢。
木香配黄连,名曰香连丸,是治湿热痢疾之名方。木香味苦性温,气味芳香,能疏肝气,和胃气,理脾气,是宣通上下、畅利三焦气滞之要药。黄连味苦性寒,气薄味厚,能清心火、泻胃热,祛湿热,是泻火解毒、调治胃肠吐泻之圣药。木香辛温,健胃消食,行气止痛,理气止泻;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厚肠止泻。两药配伍,一温散,一寒折,调升降,理寒热,共奏行气化滞、清热燥湿、和胃止呕、理脾厚肠、止痢止泻之效,主治胃肠湿热所致的呕吐、腹泻、痢疾等。
08石膏—细辛为寒热药对。特点是寒热、升降、收散相伍。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质重气沉,入肺、胃经。入胃经以清热泻火,治胃火亢盛,火炎于上之牙龈肿痛、口渴、烧心等;入肺经以清泄肺热,止咳平喘。细辛味辛,性温热,气浮性烈,入肺、肾经。上行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下行走肾经,祛肾中之阴寒。细辛又有较强的止痛之效,能通络止痛。石膏气味寒凉,清热泻火,善清胃腑之火;细辛性温香窜,发散风寒,善止胃络之痛。两药一寒一热,一升一降,一表一里,一散一敛,共奏清胃泻火、通络止痛之功。何晓晖教授常以石膏与细辛寒热相伍,治热蕴于胃所致的胃脘灼热疼痛,或胃经蕴热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疮、牙痛、牙龈肿痛等。石膏用量15~40g,细辛用量1~3g。
09大黄—升麻为升降药对。特点是升降伍用,相反相成,凉血止血。
大黄为苦寒泻下之圣药,其气味俱厚,走而不守,能荡涤积聚,泻火凉血,清热解毒,逐瘀通经,利胆退黄,被广泛用于胃肠疾病的治疗。升麻为升提阳气之佳品,其体轻升散,能升阳散郁,清热解毒,疏风透疹。大黄以沉降为主,升麻以升散为要,两药配合,升降相兼,相反相成,能增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大黄与升麻相伍,善治出血诸症。治清窍吐血、鼻衄、齿衄者,大黄宜酒炒,以借酒性上升,逐瘀热于下。治下窍便血、尿血、崩漏者,升麻宜炒炭,以增强升清止血之效。
01枳壳-升麻为升降药对。特点是升降相助,调谐脾胃。
脾胃纳运相助,升降相因,若脾胃虚弱,中焦失健,则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常出现脘腹痞满、恶心呕吐、纳呆食少、大便秘结或大便溏泻等症。升麻主升脾之清气,枳壳主降胃之浊气,两药合用则能燮理脾胃之升降,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补中益气汤以升提脾气为主,若加用枳壳15~30g,则升中寓降,疗效可明显提高。济川煎中以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佐少量升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寓意妙哉。
本文摘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
好书推荐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
作者简介
何晓晖,男,江西东乡人,年5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年抚州卫校毕业,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同)结业。从事中医工作47年。
长期坚持中医临床,精于内妇儿科疾病治疗,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等难治病的经验丰富,誉满江西内外。
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江西省名中医,首批江西省国医名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中医先进个人、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抚州市拔尖人才、抚州市科技标兵等称号,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著作和全国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篇。参加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奖3项;获发明专利3项。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把书带回家。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何晓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小腹针,大学问,有奇效!(有理论有图有实例)
疼到窒息的三叉神经痛,试试这几招!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